在2025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拉响对华“关税战”的战鼓,伴随而来的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局面:传统盟友欧盟和日本齐声沉默,而沙特和阿联酋等新兴经济体则公开反对“经济阵营化”。与此同时,一段被遗忘近两年的采访重现,迅速占领社交媒体热搜榜单。2023年9月,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的采访时,以一句几近尖锐的表述揭示了现代国际秩序的根本逻辑:“如果中国出事,地球上所有国家都会受到波及,甚至包括美国。”
这一表态绝不是政客的临时发挥。时隔两年回顾,既映射出中沙关系的战略日益紧密,更揭示了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王储的警告并非毫无根据。今年4月,当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时,世界供应链立刻感到窒息。令人震惊的是,中国新能源车的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长迅速,比亚迪与蔚来等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逆势突破12%,对大众和宝马等传统车企构成了直接冲击。此外,中国的芯片出口也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中低端芯片像“价格屠夫”般席卷东南亚市场,迫使台积电和三星迅速调整生产部署。
沙特王储的言论之所以在2025年再次引发关注,正是因为它准确捕捉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集体焦虑。当特朗普团队高喊“全面竞争”时,德国总理朔尔茨急忙带领12家车企代表团前往中国,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则急切地呼吁“拒绝选边站队”——这样的反应与沙特王储两年前的警告形成了奇妙的共鸣:没有国家可以承受与中国经济“彻底脱钩”的代价。
这种弹性源自中国经济的“双循环”体系。2023年,中国服务业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60.2%,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当沙特王储参观上海进博会时,展览中的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设备和生物医药产品,展现的不只是制造实力,更是未来产业的定义权。
从2025年的视角回顾,沙特王储的警告不再是预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从吉达到深圳的货船日夜不息,从中东到拉美的基建工程燃灯通宵,中国制造的触角早已深深扎根于全球经济的每个细胞。就在西方政客仍为“脱钩”与“再挂钩”纠结时,全球经济这艘大船,正沿着中国开辟的新航道洒脱前行。或许正如王储在采访最后所言:“沙特如此辽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与我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中国,正是让这种联系成为可能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