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南生写道:美国商务部已正式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初步统计结果为“环比缩减0.07%、环比年化下降0.3%,但同比上涨了1.9%”,按市场物价核算的名义GDP为73227亿美元。
这个说法,有必要解释与调整一下
因为很多网友误认为,这个73227亿美元的GDP数额与“环比下降0.07%,按年计算的降幅为0.3%”有直接的关联。南生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是采用不同统计标准下的产物。
接下来南生给大家详细解释不同核算规则下,美国一季度的各项数值。先看采用经过日历与季节调整之规则,在此标准下有两个数值,分别是采用基准年物价核算的实际GDP,采用市场物价核算的名义GDP。
以2017年的基准年物价核算,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的实际GDP数额为58815.25亿美元,去年第四季度为58855.75亿美元,环比减少40.5亿美元,环比降幅为0.07%,将这个数值年化后就是“下降0.3%”。
同样是采用2017年的基准物价,去年第一季度的实际GDP为57633.75亿美元。与今年第一季度的58815.25亿美元相比,同比实际增长了2.1%。
采用基准年物价得到的各季度实际GDP,主要是用来计算各季度经济变动幅度的,而我们平时提到的各国经济规模有多大,需要采用市场价格核算,也就是使用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境内所有商品、服务的物价。
采用市场物价,美国一季度名义GDP为74944亿美元。名义GDP主要是衡量经济规模大小、强弱,实际GDP的作用是计算各季度经济的变化幅度。
既然有采用经过日历与季节调整之规则下的数值,那当然还会有“未经过日历与季节调整之规则”——请注意这个“未”字,就是两者的区别。
采用未季调标准,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GDP为7322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69978亿美元相比,剔除物价波动因素,同比上涨1.9%。若不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名义增长率为4.6%。
1.9%与4.6%,究竟需要使用哪个数值呢?答案是1.9%,因为我们平时提到各国、地区经济增长率有多高,都是需要剔除物价标准的。只有那些非专业人士,才会故意用后者来迷糊大家。
两大核算标准,有何差异呢?
未经过日历与季节调整之规则,相当于原始数字,直接反映各国各季度经济的基本面。而经过日历与季节调整之规则(简称季调),则是剔除节假日、气候、季节等干扰因素,经过人为修正后的数值。
包括欧洲各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很多西方经济体喜欢使用“季调”标准,在此规则下:美国一季度GDP接近7.5万亿美元,环比年化缩减0.3%,同比上涨2.1%。
而我国核算GDP的时候更加偏爱未经过日历与季节调整之规则(简称未季调),在报道西方国家经济数据时,基于“入乡随俗”及尽可能采用相近标准的基本原则,南生通常都是优先分享未季调数值。
好了,需要总结了!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有两个不同的数值,分别是74944亿美元、7322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剔除物价波动因素,同比增长率分别是2.1%、1.9%。
既然之前文章的标题已使用了1.9%(对应我国的5.4%),那本文的标题就采用2.1%吧(我国并未直接公布对应此标准下的同比增长率,仅公布了环比增速)。
最后提到本文开头的文字描述,里面的环比数值是采用季调标准的,而同比增长率与GDP数额却是采用未季调标准,两者混合在一起报道,当然会给部分对经济学缺乏常识的网友产生错误的理解。
但这不是错误,而是我国惯例!
因为,我们提到各季度的经济环比数值是“都是默认采用季调标准的”,同比则是未季调标准。以2025年第一季度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为: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
这个5.4%的同比增速,接近31.9万亿元的GDP就是采用未季调标准,而环比增长1.2%则是采用季调标准。
混用,就是我国默认的基本原则,了解的人都懂!但毕竟阅读经济文章的很多网友都缺乏上述常识,对这种混用给予解释与说明,南生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还是需要强调一下,混用是我国的惯例,但部分西方国家却没有这个惯例。以西班牙为例,他们公布的一季度经济环比上涨0.6%,同比增长2.8%,都是季调标准。若用未季调标准,同比增速为2.6%。
大家是不是觉得乱七八糟的?这是多种标准、习惯揉搓后的复杂现象,对不太熟悉经济学的网友而言,能搞明白,当然很好。若看不清楚,也无妨,多看南生的文章即可。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