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大厂都不卷了,我却还不敢休息
创始人
2025-05-01 09:22:46
0

如今连那些大厂都仿佛停止了卷的节奏,而我却依然不敢有丝毫的休息。大厂们曾经的拼搏与竞争仿佛已成过往,可我深知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未如此宽松。身边的人仍在努力,竞争的压力如同无形的枷锁,时刻提醒着我不能停下脚步。每一次想要放松,那潜在的危机感就会涌上心头,仿佛在告诫我,一旦停下,就可能被甩在身后。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不停旋转的漩涡中,只能咬牙坚持,不敢有片刻的懈怠,生怕一放松就会被淘汰出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编辑:詹腾宇,作者:何驰


“我就是停不下来!”


为了过上“美好而积极进取的生活”,当代人努力工作,也努力塞满工作之外的时间。


体面的爱好总得有一两个吧,说“自己最大的爱好是睡觉”会显得很不上进;各种热梗、热歌、热剧、热书总得略知一二吧,因为你可以宅,但不应该是跟时代脱节的“废宅”;网红城市和网红去处总得去打个卡吧,不然你的节假日就是干巴巴的“今日无事发生”,都没有发朋友圈的价值……


将工作外的时间称为休闲也好、休息也好,在功绩主义的调教下,人们甚至像完成工作KPI那样去规划这些时段。实际上,这叫“假装休息”,与真正的闲暇——也就是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所定义的“一种精神的现象、一种灵魂的状态”——毫无关联。


皮珀指出,闲暇的态度不是干预,而是自我开放;闲暇也不是攫取,而是释放。“我们唯有能够处于真正的闲暇状态,通往‘自由的大门’才会为我们敞开,我们也才能够脱离‘隐藏的焦虑’之束缚。”


这种“隐藏的焦虑”,并没有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而有所舒缓,反而愈演愈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4小时随时在线的状况,让白天与黑夜、公共与私人、工作与休息的界限消弭。


你不需要时刻证明自己“有用”,也不需要标榜自己有“松弛感”。你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你的身体和内心,累了就去休息。甚至,你可以宣布,自己不再沉迷于优化的、成功的人生,而认为“休息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是为了“人之为人”的体验。


学会休息,是现代人需要面对的一门必修课。


记者|何驰


编辑|詹腾宇


封面丨《今日份的散步》


到2030年,人们会比1930年富裕8倍;人们每天只需工作3个小时,会为整天无所事事而烦恼——95年前,经济学家凯恩斯如此预言21世纪。


今天,我们并未如愿进入“闲暇时代”,而是似乎进入一个工作过劳、身心疲惫的时期。5年前,《新周刊》便在《当代放空指南:紧绷时代的放松之道》专题中写道:“我们走得太快,失去了慢的能力。我们活得太紧,失去了松的能力。”


乔纳森·克拉里认为,清醒和睡眠的界限正在被侵蚀,与之相伴的是一系列界限的消失,比如,白天与黑夜、公共与私人、工作与休息。


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为“996”打工人构建了一个能随时随地在线工作的“格子间”,人人同时是剥削者和自我剥削者、施暴者和受害者。“一味的忙碌并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韩炳哲曾写道,“无节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将导致心灵的梗阻。”


2025年是中国实施五天工作制30周年,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未真正实现正常双休和“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休息”。


有一种贫困,叫休息贫困,中国上班族长年过劳,不能休息,不敢休息,不会休息。成为“休息贫困户”的人们,亟待“脱贫”。


在强调结果的功绩社会,因为工作产生的焦虑、倦怠和连带后果,成为一种无法被忽视的时代综合征。当世界不正常时,一个准点上下班的人反而成了异类。


今天,我们必须强调,休息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休息、离线与“必要的消失”,并非懒惰和放纵,而是生活必需。在休息的过程中,最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正如迈克尔·弗洛克所说:“有意义的交谈、深思熟虑的思考、无拘无束的笑声、人与人的真正联系,很少发生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之中。”


我们应该向“聪明的一休”学习,“嗨!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


因为,没有高质量的休息,就没有高质量的工作;没有高质量的工作,就没有高质量的消费;没有高质量的消费,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


不能休息: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入职之前,HR往往会向应聘者提出两句灵魂发问:“你的承压能力如何?你接受加班吗?”


勤劳勇敢如你,当然知道这份考卷的“标准答案”。


加班成灾的一大原因,其实是有太多的时间没有被浪费在正确的事情上。作为一种肉体性的服从,只要领导没下班,就算“摸鱼”(战略性松弛+战术性忙碌),也要摸到让领导先走。


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最近撰文感慨,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


他发现,最近50年,全世界都加快了速度,时代感染了“速度病毒”。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首演时长60分钟,到1987年,43分钟就演奏完了。每个个体扣除吃饭、睡觉的时间,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工作,久而久之,所有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


在人们的观念深处,不允许任何低效率行为的存在。“我们一旦看到手下的工作不够熟练,一旦看到事情的进程有些缓慢,就会内在产生焦虑,不由自主地发飙。”宁向东认为,“按道理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但事实上,却引发了更大程度的匆忙。”


许多人拼命追逐,却并没有在金钱和物质上找到自由和平等,甚至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外卖诗人”王计兵一度困在系统和“30分钟魔咒”里,他在成名作《赶时间的人》中写道:“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早在2010年,《新周刊》就在《急之国》专题中反思: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我们发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赶时间的中国人”,看剧,最爱“快进”;评论,要抢“沙发”;寄快递,最好是即时达;点外卖,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坐飞机,最好是直飞航班;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不耐烦: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


其实,欲速则不达。克尔凯郭尔曾说:“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急的心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


20世纪20年代,全球开始实行每周40小时工时制。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然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5小时,成了事实上的“六天8小时”工作制。


2024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每日睡觉休息活动的平均时间为9小时46分钟。央视财经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2—2023》则表明,2022年中国人工作日平均休闲时间仅有2.76小时,比2021年少了7.2分钟。


没有人不想好好休息。但人们通常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根本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喜欢熬夜到凌晨2点才愿睡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只要一躺下,这一天就结束了,于是想用更持久的休息和娱乐,来补偿一天劳作带来的损耗。


不敢休息:肉体不在工位,精神还在上班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但老板们不这么看。马云说“996是福报”,刘强东说“不拼的人不是我兄弟”,张朝阳说“睡多了对人是一种伤害,我建议大家少睡,4个小时就很完美”……


在中国,“辛劳文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许多中国人的客厅和书房里都挂着“天道酬勤”,孟子也提醒人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如果在城里打拼的儿女总是说自己很忙,春节也回不了老家看父母,他们很容易能获得谅解——父母最担忧的是孩子终于有一天不忙了,那很可能意味着面临降职、降薪或失业,还有一大笔无法按期归还的房贷。


在强调刻苦付出、人尽其责的“汗水型经济”里,企业需要的是24小时在线、多线程运转,能隐藏个人情绪和强调功用的“效率机器”,所以人们常常“身体在工位,精神在远方”,或者“肉体不在工位,精神还在上班”。在工作这件事情上,有人甚至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老板有一天不PUA了,他心里反倒不踏实,一旦不工作,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和失落感。


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居然会产生休息的“愧疚感”和“不配得感”。休息,异化为一种恩赐的福利,一种稀缺的奢侈品。


河南农业大学讲师郑小雪在《当代青年为何“休而不息”——迈向关系时间的解释》中指出:“休息是暂停工作、劳动或其他活动以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过程,是被广泛认为维护健康和平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工作的长臂在延伸、侵占乃至控制休闲时间。”人们甚至患上了“星期六综合征”,即在双休日出现焦躁不安、百无聊赖甚至莫名其妙生病等躯体反应。


朱丽叶·斯格尔在《过度劳累的美国人》中提出一个“工作—消费”恶性循环理论:人们以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来抚慰长时间工作后的疲惫,为了支持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不得不投入更长时间的工作,从而导致自由时间在工作与消费的关系两端被吞噬。


《过度劳累的美国人》


[美]朱丽叶·斯格尔著


赵惠君/蒋天敏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9


这两年,中国开始“反内卷”,国家在下大力气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许多企业直指恶性加班是“扭曲市场秩序的毒瘤”。有企业开始提倡弃用“华而不实”“浪费生命”的PPT,员工如果加班要提前报备,公司甚至到点就“赶人下班”,有大厂员工惊呼“人生第一次被赶出公司”。


近年来,“四天工作制”在英国、爱尔兰、美国、新西兰等国的企业试点成功后,开始在全球流行。中国有些企业也开始跟进,尝试推行“4+1”“3+2”的混合工作制。


人们发现,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是用更少的时间干更好的活,当然,前提是拿一样的钱甚至更多的钱。


不会休息: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2025年,人人需要补一堂休息课,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会休息。


当医生和朋友劝你“好好休息一下”时,很少人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休息。《西班牙语大辞典》说,休息是“停止工作,安静地恢复体力”,暂时忘记责任,享受安宁。


美国睡眠专家桑德拉·道尔顿-史密斯在《神圣的休息:恢复生活,恢复精力,恢复理智》一书中将休息分为七种:身体休息、精神休息、感官休息、创造性休息、情绪休息、社交休息和心灵休息。


英国心理学家克劳迪娅·哈蒙德在《深度休息:在焦虑时代治愈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休息目前处于赤字状态”。很多人其实是假装在休息,或者进行无效休息,甚至是损耗性休息。比如报复性熬夜、过度补觉、过度锻炼、忙于应酬、带娃补课、躺着刷手机、进行“特种兵旅游”……


《深度休息:在焦虑时代治愈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


[英]克劳迪娅·哈蒙德著


向鹏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0-7


事实就是如此,在长假开始之前,你就开始疲惫了:你像一名数学家一样精妙地安排调休,恳求公司准假,搜集旅游攻略,列出打卡清单,一边避开“算法陷阱”,一边不断比较机票和酒店价格。


终于开始“特种兵旅游”了,结果却在人群中挤到骨头散架。正如埃尔伯特·哈伯特所说:“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人们甚至开始害怕过年,因为春节假期就是“人情假”。《新周刊》在《不想过年》专题中总结过“过年九怕”:怕年终奖少、怕春运、怕催婚催育、怕亲戚邻居问工资、怕送礼、怕外甥侄子、怕堵车、怕同学聚会、怕提年龄。有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过年经历,居然是“发烧躺在床上,听到客厅的亲戚说我坏话”。


郑小雪提及:“捍卫闲暇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分配问题,关键在于青年如何处理与他人、社会、当下、未来的关系,以及在时间中建立的联系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休闲时间的数量。”


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提出一个观点:现代人常常担心做事不够迅速会损失时间,但当他们省下时间后,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结果只是将其打发了事。


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休息,可以学作家李娟,用身上仅剩的一点力气,在阿勒泰的荒野中睡觉:“这山野里,能睡觉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随便找处平坦的草地一躺,身子陷入大地,舒服得要死。”


或者,可以尝试成为一名“闲学家”,所谓幸福,就是有点钱、有点闲、有所期待。


真的,如果有机会,就好好休息吧。有一句话叫“着力即差”,意思是,做事情如果用力过猛,反而可能会办砸,无论这件事是工作,还是休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49:49白热化,美参议院对新... 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50票同意、49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动议,暂时搁置了一项涉及...
3月新备案私募基金1423只 中国基金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1423只,新备案规模631.3...
开创电气:2025年一季度净利... 中证智能财讯 开创电气(301448)4月29日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
阳江港接卸全球巨轮破双纪录!载... 阳江广播电视台 ,赞 43 4月27日12:00,停靠在阳江港保丰码头的利比里亚籍散货船“维嘉”...
原创 雷... 以前千元机还是“能开机、能上网、能打电话”的代名词,但如今的红米Turbo4 Pro,直接把“千元机...
从0到1创办一家公司的底层逻辑 从 0 到 1 创办一家公司,其底层逻辑在于清晰的目标与坚定的决心。首先要明确公司的核心价值和独特定...
“4+4”医学教育模式:招生标... “4 4”医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医学教育体系。招生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优秀的高考成绩,...
五一假期“人休钱不休”?多家银... “人休钱不休”“闲钱不放假”“假期资金不站岗”……距离“五一”假期的时间越来越近,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提...
业之峰28岁庆生!张钧发圈&q... 乐居财经李兰4月30日,适逢农历乙巳蛇年四月初三,业之峰迎来28周岁生日。 业之峰董事长张钧在社交平...
天风证券:给予工商银行增持评级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刘杰近期对工商银行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研究报告《短期波动不改稳健经营底色》,给予工商...
个人养老金Y份额基金规模破百亿...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自2022年11月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已运行两年有余。 从多城试点到...
马斯克向特朗普“告别”,留下“... 马斯克向特朗普“告别”,这一事件背后蕴含着重要意义。在其与特朗普的合作历程中,留下了一份令人瞩目的“...
兴业银行管理层:力争今年净利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4月30日,兴业银行(601166.SH)举行2025年第一...
全世界都在等着美国的五月 全世界都在等着美国的五月,仿佛这是一个充满神秘与期待的时刻。五月的美国,或许将迎来一系列重大的决策与...
营收和净利再现个位数增长 五粮... 4月26日,五粮液(000858.SZ)发布2024年度报告以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20...
近十年净利润大涨大跌,喜临门费... 喜临门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持续同比下滑,降幅分别为24.84%和4.02% 投资...
五一出行,我劝你别用机场火车站... 五一出行,我劝你别用机场火车站的免费充电线。这些免费充电线往往存在诸多隐患。首先,其质量参差不齐,可...
和讯投顾高璐明:弱信号!小心节... 朋友们弱势信号出现,小心节后的回踩风险。那么当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要不要赶紧跑?4月30日,和讯投...
原创 特... 特朗普刚上台那阵子,简直是“总统版”的狂飙模式!签署了130多道行政令,搞得美国鸡飞狗跳,法院都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