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两部韩剧掀起的舆论风暴,实在让我难以沉默。这并非出于炒作心态,而是真切感受到某些边界,哪怕打着“艺术无国界”的旗号,也不该被轻易逾越。
2
先来看全智贤主演的《暴风圈》。这位凭借《来自星星的你》中千颂伊一角风靡亚洲的顶级女星,恐怕未曾预料自己会因一块地毯陷入巨大争议。
3
剧中反复出现角色踩踏五角星图案地毯的画面,稍有常识者都能看出绝非偶然安排。这种视觉语言如同体育赛场上故意践踏对手队徽,是一种赤裸裸的象征性冒犯,充满挑衅意味。
4
更令人愤慨的是对大连的城市呈现方式——明明拥有星海广场这样代表现代化都市风貌的地標,剧组却刻意选取棚户区取景,营造破败氛围。
5
不仅背景中强行植入带有东南亚风格的繁体字招牌,连行驶车辆都专门选用锈迹斑斑的老款车型,整体画面还叠加了一层灰暗色调滤镜,人为制造出压抑陈旧的观感。
6
这种拍摄手法根本不是客观记录,而是在刻意放大负面印象,用偏见构建一个虚构落后的中国形象,满足某些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文化优越幻想。
7
更加荒唐的情节出现在台词之中:剧中人物质问“中国为何热衷战争”?但凡了解基本史实的人都清楚,中国自古奉行和平共处原则,从未主动挑起过任何侵略性军事行动。
8
然而制作团队选择性失明,在剧中将反派角色统一设定为讲中文,并通过密集重复的方式强化“威胁论”叙事,把负面标签与中国身份粗暴捆绑。
9
针灸作为中华医学千年传承的瑰宝,苏轼那句“但愿人长久”早已融入民族记忆血脉,可该剧竟公然宣称针灸起源于朝鲜,甚至试图将宋代诗词纳入其文化体系,简直匪夷所思。
10
此次事件中最令人心寒的,并非制作方的傲慢态度,而是部分追随者的双重标准与集体失语。
11
回想当年韩流遭遇低谷期,正是中国观众的热情支持帮助众多韩国艺人渡过难关。如今一些作品却反过来轻视乃至挑衅这片给予他们巨大市场的土地。
12
把沿海发达城市描绘成贫民窟般的存在,市场场景中堆砌不符合现实的繁体标识,交通工具一律选用老旧破损车型——这些都不是疏忽,而是系统性的丑化策略。
13
就在《暴风圈》余波未平之际,林允儿担纲主演的《暴君的主厨》再度点燃怒火。如果说前者属于形象扭曲,那么后者已升级为明目张胆的文化挪用。
14
剧情设定中国厨师远赴朝鲜学习烹饪技艺,颠倒辣椒传入中国的真实历史脉络,甚至连苏轼的经典诗句也被包装成朝鲜文化遗产。仿佛五千年文明积淀,在他们眼中只是可随意剪裁拼接的素材资源库。
15
市场的反馈迅速且坚决,《暴风圈》在豆瓣评分短短三天内跌破3分大关,最低跌至2.1分。海蓝之谜、LV等国际奢侈品牌连夜下架全智贤相关广告内容,唯恐受到牵连。
16
《人民文娱》发表评论文章直指“海外剧夹带私货”,为这场争议定下基调。官方媒体如此明确发声实属罕见,足见问题已触及不可退让的文化底线。
17
最讽刺之处在于,面对事实确凿的内容偏差,仍有粉丝坚持辩解:有人称是翻译误差所致,有人强调演员只是执行剧本无需负责,还有人主张只需欣赏允儿美貌,剧情无需较真。
18
我不禁想问:全智贤、林允儿在中国发展多年,签约前难道不会审阅剧本?尤其林允儿中文流利程度远超许多本土年轻人,怎能不知剧中情节正在歪曲历史事实?
19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这些粉丝平时最爱强调偶像的爱国情怀,一旦涉及国家尊严议题,反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宽容与回避。
20
过去张娜拉说出“没钱就去中国圈钱”,杜嘉班纳发布辱华广告设计时,总有粉丝站出来呼吁“别上纲上线”。可当本国文化被窃取、被贬损时,这些人却集体失声。
21
有些中国追星族已然迷失方向,将盲目崇拜等同于忠诚,连最基本的文化立场都弃之不顾。
22
有人辩称“不过是娱乐产品,不必太过敏感”。但文化尊重从来不是玻璃心的表现。试想你家客厅挂着全家福,有人进来不仅嘲笑相片丑陋,还撕毁照片声称属于自己,你能无动于衷吗?
23
《鱿鱼游戏》之所以全球爆红,并非因为它攻击或丑化他国,而是凭借普世人性主题引发共鸣;《寄生虫》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但它的批判建立在真诚的艺术表达之上,而非靠贬低他人博取关注。
24
真正成功的文化输出,从不依赖剽窃或抹黑,而是依靠扎实创作实力赢得世界认可。
25
眼下网络争论的核心,早已超越是否抵制韩剧本身,而是我们在追问:究竟想要怎样的文化产品?
26
是继续容忍他人将我们的文明当作掠夺对象,把我们的城市当成展示落后的标本?还是该坚定回应,大声说出“不可以”?
27
品牌撤代言、官媒点名批评,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市场欢迎真诚合作者,但绝不接纳两面三刀之人,更不会纵容 disrespect(不尊重)的作品长期存在。
28
最后想对仍在替剧集开脱的粉丝说一句真心话:追星无可厚非,但请守住自我底线;喜爱偶像没有错,但不能以牺牲民族尊严为代价。
29
这场风波最终如何收场尚难预判,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文化自信绝非任人揉捏的软泥,你可以讲述中国故事,但必须基于真实;可以借鉴中华文化元素,但前提是心怀敬意。
30
企图踩踏他国文化符号来吸引眼球,终将粉碎自身的公信力。毕竟,没有人愿意与缺乏尊重的人长久合作,更不会为无视底线的作品持续买单。
31
这次韩剧争议里,最让人心寒的不是制作方的傲慢,而是部分粉丝的“双重标准”。
32
当年韩流低谷时,是中国粉丝的支持让很多韩国艺人渡过难关,可现在某些韩剧的操作,不仅不尊重主场观众,还故意挑衅。
33
信息来源《人民文娱评海外剧夹带私货》——人民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