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我们希望必胜客能从‘特殊日子的庆祝餐厅’
变为‘everyday choice’”
当必胜客中国第4000家餐厅的门头在海南三亚亮起,温暖的红色屋顶标志不仅标记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更仿佛一道时空隧道,将人们的记忆拉回35年前的北京东直门。
1990年,当第一家必胜客在此开业,它带来的不只是一张披萨,更是一种全新的、充满仪式感的“西式生活”体验。在那个年代,在铺着方格桌布的餐厅里,用刀叉不甚熟练地卷起一份铁盘披萨,是无数家庭用于犒赏味蕾、年轻人用以标记重要时刻的时尚选择。
然而,江湖从未静止。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餐饮市场风起云涌,本土餐饮强势崛起,国际竞品不断涌入,西餐已经触手可及。在激烈的红海竞争中,面对追求极致性价比与个性化体验的新生代消费者,必胜客中国不敢躺平。
近日,必胜客中国正式突破4000家店,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但比数字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个曾经代表西餐启蒙和正宗披萨的品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
作为一家休闲西式餐厅,必胜客中国的开店速度如何做到这么快的?调价后又为何能实现收入利润的持续增长?那些“新奇”的披萨和“自助餐”活动到底赚不赚钱……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独家专访了必胜客中国品牌总经理蒯俊。
必胜客中国品牌总经理蒯俊加速源于对市场机会的洞察
中国新闻周刊:4000家店的背后,是必胜客中国近两年史无前例的扩张速度,驱动这一轮加速扩张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什么?
蒯俊:4000家店对我们而言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1990年到2023年,我们用33年开了3000家店;而从3000家到4000家,我们只用了2年多一点的时间。这种加速并非简单的KPI驱动,而是我们基于对市场机会的深刻洞察。
必胜客进入中国的头十年,市场对西餐的认知非常有限,我们天然就是“手作”的代表——大空间、全套的用餐服务、菜单上的价格都在当时的消费水平之上。所以当时的定位,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和餐饮市场结构共同决定的。
今天的中国餐饮环境完全不同了。西餐已经在一二线城市深入人心,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也通过外卖和社交媒体对品类有了认知。顾客的核心诉求从“偶尔体验”变成了“日常可选,而且要物超所值”。
中国新闻周刊:但市场有空间,不代表一定就能占领,必胜客中国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蒯俊:首先是门店模型的创新,在我们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我们近年来迭代了以外送为主,加密高线市场的卫星店,以及目标刚需一人食和下沉市场的WOW店,创新的门店模型填补了原本品牌的空白市场,服务更为广泛的顾客群体。
与之伴随的还有价格带的调整与需求场景的拓宽,我们的人均客单从60元以上调整到30-60元的区间内,以此大幅扩大了市场空间;服务的场景也在“多人聚餐”的基础上扩展到“每日刚需高频”,这些变化让我们能更好的服务价格敏感人群和刚需客群。
综合这些调整,我们能够服务更广大的客群,也能在高线市场加密覆盖的同时,渗透进入更下沉的市场,这是我们过去门店快速扩张的核心渠道因素。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刚提到必胜客WOW店,这是必胜客中国在下沉市场发展的主要抓手吗?如何保证WOW店依然能传递必胜客希望保留的核心体验?
蒯俊:WOW店的初步表现确实非常令人鼓舞。我们已经在低线城市开出了超过40家新的WOW店,并借此进入了超过40个我们以前从未覆盖过的新城市。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新店的投资、周销售额、利润率以及投资回报周期,都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利用WOW店这一抓手,更高效的布局中国还没有必胜客的广阔下沉市场。
为了更好的匹配下沉市场的消费结合,WOW店进一步做了“下沉”的优化。包含投资“下沉”,即单店投资比我们的经典模型下降近50%;以及定价“下沉”:我们将定价方式从“Medium Low”(中低价)改为了“Everyday Low”(每日低价),更加契合小镇居民的消费习惯。
至于如何保留核心体验,我们坚持的是“品质不减”。无论是哪种模式,我们的核心产品,比如披萨的品质标准、食材要求都是统一的。我们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保证了这一点。同时,我们通过每年升级门店的外立面和外场设计,来持续提升品牌形象。
必胜客中国第4000家门店落地海南三亚中国新闻周刊:当门店越开越下沉,势必会对供应链的极限施压越大。必胜客中国如何保障在五六线城市的食材配送效率与品质稳定性?
蒯俊:强大的供应链是百胜中国体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我们敢于加速下沉的底气所在。
去年9月末,位于上海嘉定区的百胜中国供应链管理中心正式竣工并投入运营,这是百胜中国最大的自建供应链中心。截至去年8月,百胜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拥有35个物流中心、配送范围覆盖全国超过2000座城镇。
这是一张遍布中国的门店网络和物流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优势,让我们能够做到高效的集中采购、仓储和配送,从而在保证品质稳定性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
对于新进入的偏远地区,我们会进行精密的测算,通过优化配送路线、调整配送频次等方式,在成本和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加盟商的加入也帮助我们解决了部分难题,他们对本地市场更熟悉,可以帮助我们去到一些“我们想去但暂时去不了的地方”,或者在一些偏远地区实现比我们更高的运营效率。
中国新闻周刊:说到加盟商,从2023年开始,餐饮行业就掀起了争夺加盟商的大战。必胜客中国来的不算早,相比其他品牌,你们的优势是什么?
蒯俊:的确,我们布局加盟的节奏相对于其他一些快餐品牌来说更晚,但这不是反应慢,而是有意为之。必胜客的门店模式和品牌定位决定了,我们不能为了快而降低质量标准。
相比其他品牌,必胜客的优势首先是成熟的产品力和品牌心智,这也让我们在消费者的头脑中有了稳定的信任度,加盟商选择我们,等于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大大降低了市场培育的成本和风险。
其次是完善的全国性供应链网络,我们希望加盟商能带我们去到那些“我们想去但暂时去不了的地方”,比如特定的景区、学校,或者是“加盟伙伴比我们有更高运营效率的地方”,比如一些偏远地区和小镇。这是一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在接下来的扩张过程中,加盟店的占比未来会达到多少?
蒯俊:今年加盟店在净新增门店中的占比在20%-30%,而到了2026至2028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0%-50%。
其实关于加盟店的占比,我们并没有一个僵化的数字目标,核心原则是“保质、保量”。我们会在高速开店的同时,严控新店品质,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都可以实现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你可以理解为:直营是品牌的稳定器,加盟是加速器,两者在未来几年会继续保持一个健康平衡的度。
调价,“我们称之为‘价值回归’”
中国新闻周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定价就等于定位。去年以来,必胜客中国的调价引发了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这是短期的获客手段,还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性策略,以重新锚定消费者对必胜客的价格预期?
蒯俊:我们确实在去年做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价,但这不是简单的打折促销,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策略,我们称之为“价值回归”。
我们的目标是重新锚定消费者对必胜客的价值感知——我们不仅能提供高品质的西餐体验,也能提供极具性价比的日常选择。我们希望必胜客能从“特殊日子的庆祝餐厅”变为“everyday choice”。
从效果来看,这个战略是正确的。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我们的同店客流量一路上扬,今年前三季度,同店客流对比去年增长了17%,这证明了市场对我们新的价值定位是高度认可的。
中国新闻周刊:从理论上讲,调价必然影响利润,但从最近的财报看,必胜客中国的利润也在改善。这是如何做到的?
蒯俊:这确实是我们过去几年努力实现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地方。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整体经营利润提升了16%,餐厅利润率达13.7%,比去年同期提升90基点。
这背后不是单一因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拳。首先,巨大的客流增长是基础。调价带来了17%的同店客流增长,当一家餐厅变得更“忙”时,它的盈利能力自然会增强。
其次,是我们对运营效率的极致追求。我们在“韧性”层面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是简化,我们持续简化菜单,还简化了每个产品的准备和制作步骤,以及餐厅的管理工作。
此外我们还有几个法宝,一个是自动化,比如我们的I-Kitchen系统,可以为每家店、每时每刻的物料准备计算出最优解,提升出餐速度;另一个是集中化,对于无法简化和自动化的工作,我们通过市场办公室中台实现任务集中处理;还有一个是员工激励,我们不断优化一线员工的激励方案,鼓励效率提升。
调价后的必胜客更具吸引力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必胜客中国推出了很多看似“新奇”的菜品,比如牛蛙、双蛇、香菜披萨,这种产品的点单率真的高吗?
蒯俊:如果从整体菜单占比看,这类“特别菜品”的点单量并不一定是最高的,但它们的作用远不止销量。
我们推出这些极具话题性的产品,有几个核心目的:
一个是社交传播:现在餐饮新品的传播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可拍性”和“可聊性”,这些独特的口味很容易引发社交媒体的二次创作,帮助我们接触到非必胜客的常规顾客。
二是品牌年轻化:它们能让年轻人觉得必胜客懂得玩梗,愿意尝鲜,这种情绪价值和接触频次的提升,对长期吸引年轻用户很重要。
三是品类边界拓展:我们的核心是披萨,但我们希望顾客理解必胜客可以是一个“多元西式餐”的平台,而不是只能吃一种经典口味。
有趣的是,这些猎奇新品在特定城市和年轻客群中的销售其实不错——比如香菜披萨,在一些南方城市的销售表现远超预期。这说明,产品既可以是运营工具,也可以是市场洞察的试验田。
中国新闻周刊:在菜单策略上,我们看到一边是“尖叫星期三”等经典促销的坚持,另一边是频繁推出小龙虾、牛蛙等本土化新品。这两条线如何平衡?如何避免过于频繁的本土化创新,稀释品牌的经典基因?
蒯俊:这其实是一个“守正”和“创新”的关系。经典促销和经典产品是必胜客的根基,好比品牌的“锚”,它们承载了很多老顾客的记忆和稳定的口味偏好;而本土化新品和创意菜品,更像是品牌的“涟漪”,是保持品牌活力和吸引新顾客的重要方式,但不会动摇我们的核心。
平衡的关键在于比例和节奏:一方面,我们的菜单结构会确保经典产品始终占到主菜单的绝对大头,比如超级至尊,口味稳定性和供应链效率都要保证。另一方面,创新的本土化菜品会以季节性和主题性推出,避免让顾客觉得菜单变得不可预测。
同时,每一次本土化新品的推出,我们都会反复评估——顾客反馈、复购率是否达到预期。这样,经典基因就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因为新品带来的新客流而被更多人认识。我们不是在用本土化取代经典,而是用它为经典导流。
中国新闻周刊:这两年,“自助餐”模式被必胜客中国玩的飞起。它的首要任务是利用超高性价比来“拉新破圈”,还是作为一项长期服务来“提振客户忠诚度”?
蒯俊:它其实是两者的结合。自助餐的价格和品类丰富度,为消费者提供了非常高的“Abundant Value”。
针对品牌忠实用户,可以通过自助餐一次性体验到所有必胜客的经典产品和新品;而针对品牌的新用户,尤其是学生和年轻客群,自助餐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也大大提升了品牌声量。
“外送对披萨品类而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消费场景”
中国新闻周刊:您曾经是必胜客宅急送的总经理,对外卖业务想必有更深的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必胜客中国的外卖业务占到公司餐厅收入的44%。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对必胜客带来哪些变化?
蒯俊:目前,外送+外带的生意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这是我们业务结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今年第三季度,仅外送销售就增长了27%,占比达到48%,提升了5个百分点。
对必胜客品牌而言,我们始终坚持为消费者提供全场景和全渠道的服务,而外送对披萨品类而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消费场景。很多餐饮企业觉得外卖是“赔本赚吆喝”,但我们一直将外送视为重要的增长引擎,并且实现了有利润的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您如何看待未来中国餐饮业态中“堂食”与“外卖”的终局?对必胜客中国而言,理想的状况是怎样的?
蒯俊:我不认为会有一个单一终局,堂食和外卖会长期并存,但比例和场景会不断调整。未来3-5年,外卖的占比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但堂食的体验和社交属性会在特定客群中保持核心地位。
对必胜客来说,理想状态是全渠道运营:外卖和外带场景高效、稳定、可盈利,覆盖更多价格带和城市;堂食保持必胜客的社交场景优势,让顾客在重要时刻想到必胜客。这样,不论顾客是周三叫外卖的“尖叫星期三”,还是周末朋友聚餐,都能想到必胜客——这是我们品牌存在的最强心智防线。
“不论是堂食还是外卖,都希望顾客想到必胜客”中国新闻周刊:必胜客中国的会员数已经突破2亿大关,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私域流量。这2亿会员的消费数据,是如何反向赋能必胜客业务的?
蒯俊:2亿会员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也是我们穿越周期的“护城河”。这些线上渠道和数字化系统,不仅为顾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也让品牌可以更有效地“触达”和“理解”我们的顾客。
至于数据赋能,则是全方位的。比如,通过分析会员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各类顾客的需求,可以更精准地赋能产品创新及体验优化。
中国新闻周刊:在运营中,如何平衡利用私域进行“促销轰炸”和传递“品牌价值”之间的关系?除了发优惠券,还能为会员创造哪些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蒯俊:频繁的促销确实能带动短期销量,但如果会员只把我们看作“优惠券品牌”,长期忠诚度就会被稀释,所以我们更希望为会员创造“品牌价值”和“独特体验”。
比如,我们会给自有SuperApp和小程序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权益和更流畅的体验,引导他们使用我们的自有平台。我们每年大量的IP联名活动,很多周边和限定产品也是优先提供给会员的。我们希望会员身份不仅意味着折扣,更意味着一种归属感和优先权。
平衡“促销轰炸”和“品牌价值”的关键在于,始终从顾客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我们的目标是,把会员从一个“优惠券用户”转化成品牌的长期朋友——他们不仅为了价格来,更为了认同感和故事而留。
“2026年餐饮业的竞争纬度会更综合”
中国新闻周刊:这两年很多餐饮人都在说中国的餐厅过剩了,您怎么看?
蒯俊:从某些品类、某些城市来看,确实出现了局部过剩,比如同质化严重的茶饮赛道、快餐赛道在一二线的密度已经很高了。但从全局来看,中国餐饮市场的容量依然在增长。
所谓“过剩”,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部分城市、部分品类竞争过密,导致平均盈利水平下降。但这不是餐饮整体的绝对过剩。
对必胜客来说,我们很有信心,只要你进入的是消费者真正需要、并且较少被满足的场景,就有增长空间。
必胜客中国优秀员工代表与管理层合影留念中国新闻周刊:展望2026年,您认为中国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维度会是什么?是继续“价格战”,还是会转向“效率战”、“品牌战”或“新品研发战”?
蒯俊:老实说,价格战可能会一直存在,但它只是一种手段,不会是长期核心竞争力。到2026年,我认为餐饮行业的关键竞争维度会更综合——效率+品牌+产品力。
在行业竞争趋紧的情况下,效率提升是存活的前提;消费者可选项越来越多,品牌的差异化认知和信任度会变得更重要。一次性促销确实能引来人,但长期信任才能留住人;年轻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尝鲜欲很强,保持产品的动态竞争力是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我们过去几年优化了门店模型、提升了产品力,加强了性价比,不断加强外送渠道的竞争力和数字化能力,这其实就是为2026年的竞争形态提前准备。
中国新闻周刊:在您心中,必胜客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是其他披萨品牌,是层出不穷的中式快餐,还是那些同样在争夺消费者“外食”预算的所有餐饮玩家?
蒯俊:严格来说,我们已经是中国市场西式休闲餐饮第一品牌,在披萨、意面、牛排多个赛道都做到了品类第一。所以相比竞争对手,我们更关注自身如何能够持续成长。
首选我们需要夯实基本盘,服务好家庭聚餐场景,今年8月我们隆重推出了10寸手作薄底披萨,一跃成为我们最畅销的饼底,消费者复购表现非常不错。
同时我们也需要拓展基本盘,打造每天单人刚需场景。去年我们推出的披萨堡,在年轻人中广受好评,目前是我们吸引年轻人,推动单人刚需场景的重要引擎。
我们有信心,凭借我们的团队能力、品牌力、产品力以及强大的门店和会员网络,必胜客中国仍然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中国新闻周刊:2026年,百胜中国要实现2万家门店,必胜客中国的目标将是多少?
蒯俊:目前必胜客已覆盖国内约1000个城市,但仍有约1500个城市已经有肯德基但还没有必胜客。
我们计划每年净新增超过600家门店,到2028年门店总数跨过6000家,这个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店数,而是要保质保量。
在11月17日的投资者大会上,我特别提到要“五年再造一个必胜客”,这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和雄心。它的核心指标非常清晰:到2029年,整个品牌的利润要力争比2024年翻一番。
作者:余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