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这个在2013年由地震受灾群众组建的异地安置村,如今已从昔日的移民新村蜕变为名副其实的“花儿新村”。
1091户4874名各族群众在这里扎根共生,在123名党员的带领下,让1042座日光温室升腾起希望,让“花儿会”唱出了团结,更让“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甘肃省文明村”等荣誉实至名归。这方土地上的每一个变化,都在书写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答卷。
党建为魂
筑牢民族团结“主心骨”
“刚搬来那会儿,晚上睡不着觉,总担心日子没着落。”在村民张学明的记忆里,2015年8月搬入富坪村时的迷茫格外清晰。彼时,来自不同村社、不同民族的群众聚居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语言习惯有差异,发展思路不统一。如何让大家“安家”更“安心”,成为村党组织面临的首要课题。
富坪村党委给出的答案是:把党建引领作为民族团结的“定盘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血脉。自村庄建成以来,富坪村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必修课”,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常态化学习机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植人心。
在不断的实践中,富坪村创新打造“党建+民族团结”特色模式,推动两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党员干部带头走进各族群众家中,倾听诉求、解决难题、共同劳动、共话家常。
如今,“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富坪村已然成型,为各族群众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
产业为基
铺就共同富裕“致富路”
深秋的富坪村,一座座全钢架无立柱第三代日光温室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宽大的黄瓜交易市场里车水马龙。富坪村深知,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让各族群众真正实现“扎根致富”。依托北湾镇农业区位优势,借力天津市和平区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富坪村确立了以日光温室为主导,设施养殖、劳务输转、扶贫车间、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为特色的“1+N”多元产业发展思路,为各族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的平台。
自2018年起,富坪村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带动、技术保障“三管齐下”,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村里先后投入资金建成全钢架无立柱第三代日光温室1042座、钢架大棚900余座,其中回族群众参与建设78座,形成了规模化、现代化的高效农业产业园。为解决群众种植技术难题,村里专门邀请农业专家开展培训,年均组织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培训20余场次,培训各族群众1000余人次。
同时,富坪村改扩建原寺儿坪监舍养殖场,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5户回族群众发展肉牛养殖、4户发展肉羊养殖,年出栏畜禽3000余头(只);创新采用“飞地”模式建成5.07兆瓦村级光伏电站,实现光伏扶贫全覆盖,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产业分红。
产业发展中,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生长。温室种植时,乡亲们互相教授嫁接技术;养殖过程中,邻里间传授疫病防治经验;交易市场里,各族商户互帮互助,形成了“不分民族、不分你我”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富坪村通过产业带动,已实现人均年收入1.6万元,各族群众从“搬得出”到“稳得住”,再到“能致富”,一步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文化浸润
培育精神家园“石榴籽”
“‘花儿’唱起来,民族团结花盛开;富坪村里好光景,各族群众心相连……”每到盛夏,村文化广场上总会响起悠扬的“花儿”歌声。这是村里连续举办七届的“岷漳情·花儿会”现场,是富坪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各族群众同台献艺,老人小孩围坐观赏,茶香与笑声在空气中交融,构成一幅生动的民族团结图景。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灵魂。富坪村深知,要让各族群众真正融入,必须在文化认同上做文章。为此,富坪村始终将文化浸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构建起“宣教—阵地—活动”三位一体的文化工作格局。在宣教方面,村里组建由党员、教师、文化能人组成的宣讲志愿服务队,依托农家书屋、学校道德课堂等载体,围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展常态化、分众化宣讲,年均宣讲30余场次,覆盖群众4000余人次。在阵地建设方面,富坪村打造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绘制160平方米主题文化墙,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等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墙上;更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文化广场及体育健身器材,打造“一步一景、一墙一故事”的文化场景,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今年,靖远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富坪村举办,村里开展现场宣传教育5场次,组织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积极参与。
法治保障
织密基层治理“安全网”
富坪村始终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手抓法制宣传教育,一手抓民族政策落实,为民族团结和乡村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在基层治理中,富坪村全面推广“六事三有”民情工作法——畅通渠道“说事”、落实责任“理事”、民主决策“议事”、整合力量“办事”、公开监督“评事”、巡查回访“督事”,确保户有民情卡、村有民情台账、干部有民情日记。村干部每月定期走访各族群众,收集诉求、解决难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时,村里完善“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聘请专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定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凡涉及村庄发展、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均由村“两委”提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群众公开监督,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针对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富坪村指派村“两委”负责人和能人贤士“一对一”专项调解,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近年来,富坪村各族群众在法治的保障下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基层治理的“安全网”越织越密。
民生为本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富坪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让各族群众在发展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社会保障方面,富坪村把改善各族群众生活条件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落脚点,积极为村民办理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落实残疾、困难、低收入等家庭惠民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里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810万元,以“三路一广场,七园一庄一产业”为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投资44.79万元改造提升北湾镇花儿新村民族团结进步展览馆,打造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成立“花儿新村”物业公司,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创建“美丽庭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
如今的富坪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生活蒸蒸日上。1042座日光温室里的黄瓜藤蔓不断延伸,就像各族群众的情谊日益深厚;“花儿”歌声在广场上回荡,如同民族团结的旋律愈发嘹亮。
站在新的起点上,富坪村正朝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目标迈进。黄河见证着这里的变迁,“花儿”吟唱着团结的赞歌,4874名各族群众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共同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黄河之畔永远绽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上一篇:陇上橄榄今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