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橄榄今满枝
创始人
2025-11-25 04:16:09
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11月中旬的陇南武都,连绵多日的阴雨天气终于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白龙江两岸,给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林镀上了一层暖金色。站在武都区外纳镇的山坡上远眺,翠绿的油橄榄树叶间缀满了或青或紫的果实,风一吹,枝叶摇曳,果香便顺着山谷飘了过来。

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一样,陇南同处北纬33°黄金纬度带,这里的空气、阳光、温度都带着温暖的 气息,宜人的气候滋养着山水,原产于地中海的油橄榄在这片山水间安了家。

1975年,第一批橄榄苗木被引进到陇南;50年后的今天,陇南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近120万亩,2024年鲜果产量6万吨,年产特级初榨橄榄油9000吨,综合产值达到45亿元,油橄榄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40多万名群众的生活,也因这棵“外来树种”发生了彻底改变。

从“一粒种子”到“富民产业”,油橄榄树在陇南扎根的50年,写下了无数人与土地的故事。

把油橄榄树种成“致富树”

清晨7点多,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党支部书记茹兴山已经挎着竹筐钻进了油橄榄林。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捏住油橄榄果的根部轻轻一拧,青绿色的果实便落进筐中,不一会儿就积了小半筐。

“以前这山上全是荒草,种庄稼挣不了钱,年轻人都往外地跑。”茹兴山直起身,捶了捶腰,指了指身后连片的油橄榄林,“上世纪90年代,镇上说要种油橄榄,村民们都犯嘀咕,这外国树能在咱山里活?活了又能卖多少钱?”

作为村支书,茹兴山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候就想着,要是这树能种成,村里就有盼头了。”

为了让更多人跟着种,茹兴山挨家挨户发动群众。一开始,愿意加入的农户不多,他就给大家算“经济账”:“种一亩油橄榄,盛产期能收七八百公斤,油橄榄果收购价格高,怎么算都比种玉米等庄稼强。”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自家地里种上了油橄榄树。如今的稻畦村,1.2万余亩的油橄榄园年产鲜果5000多吨,产值超3000万元。

而在陇南,像稻畦村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44个乡镇343个行政村的山坡上,油橄榄树连成了片,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金山”,这棵象征“爱”与“和平”的树,在这片秦巴山区扎下根来,成为群众的“致富树”。

做高品质的中国橄榄油

种好油橄榄树只是第一步,要想让橄榄树真正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延长产业链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行动等方案的实施,陇南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全市油橄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油橄榄已成为陇南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富民产业。

从武都市区沿着白龙江驱车向东,十分钟左右就到了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大早,公司门前运送油橄榄鲜果的车已经排起了长队。

公司大门前,门卫胡仁林熟练地抬杆、登记,看着果农们笑着从车上跳下来,他也跟着乐:“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批鲜果了,我在这儿当门卫几十年,每年这个时候最热闹。”

排队、过磅、卸货、算账……在园区内,果农们对这一套流程已经熟稔于心,等候排队间隙还不时交流着各自今年的收成。

从外纳镇赶来的茹慈明今天已经送了两车油橄榄,地里雇了工人采摘,他负责运送。“今年油橄榄受天气影响比较大,但因为和企业签了收购协议,收购价格还是很稳定。”茹慈明笑着告诉记者。

对于祥宇这样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既是社会责任,也符合企业发展所需。

从成立以来,祥宇公司积极探索、实施订单农业: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农户签订《合作建园协议书》,既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实现了稳步增收,又稳定了公司的鲜果来源和质量,达到了共赢的社会效益。

在分拣车间,祥宇公司产业合作部部长罗勤学拿着收购台账,一边核对数据一边说:“目前正值油橄榄采收季,每天有100多吨的油橄榄鲜果运到厂里。截至去年,公司已累计向果农支付收购款约18亿元。”

走进生产车间,最先闻到的是浓郁的油橄榄果香。清洗线上,鲜果在水流中翻滚,杂质被逐一筛除;破碎机里,果肉被碾成糊状;压榨车间里,金黄的橄榄油顺着管道缓缓流入储罐,透过玻璃罐壁看过去,油体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

“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品质,从采摘那一刻就开始把控。”生产质量总监魏福军指着生产线说,“鲜果采摘后必须8小时内运到厂里,全程低温冷榨,温度不超过27摄氏度,这样才能保留橄榄油里的营养成分。”

如今,陇南已有25家像祥宇这样的油橄榄加工企业,34条先进的初榨油生产线,占全国总量的67%,日加工能力达到1600吨。“武都油橄榄”“武都橄榄油”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甘味”公用品牌,在国际大赛上拿了100多项奖,陇南产的橄榄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

以科技护航油橄榄产业发展

在武都区两水镇的山区,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树掩映着的一栋黄色的建筑,正是陇南油橄榄科技馆。而在科技馆周边的空地上,不同大小的橄榄树正蓄力生长,这里正是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油橄榄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做实验的地方。

“那你们直接到山里来吧,正好来看看我种的油橄榄苗木。”记者联系到油橄榄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海光辉时,他正在试验田里采集数据,海光辉和他的同事们守着这一块块试验田,将多年的心血倾注于此。

“我研究的是油橄榄抗寒性,这个课题已经做了好几年。陇南冬天偶尔会有寒冻,要是品种无法安全越冬,就会影响一年的收成。”海光辉说,“培育一个抗寒品种不容易,至少要几十年才能出成果。有时候觉得就像养孩子,得一点一点看着它长大。”

海光辉所在的研究所,是国内最专业的油橄榄科研机构之一。15名科研人员里,7人是高级工程师,5人去过希腊、西班牙等油橄榄原产地学习。

引进国内外油橄榄品种171个,建成了品种丰富的油橄榄种质资源基因库;申报了8个省级良种,参与申报了2个国家级良种;取得省市级科技成果1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取得国家专利2项……一个个数据,是他们的成就,也是他们多少年坚守最生动的注脚。

除了育种,科研人员还把管护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每年科研人员都会去各主栽区推广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技术。“搞科研的同时,也要教大家把油橄榄树种得更好。”海光辉说。

科技的力量,还改变了油橄榄果的运输方式。武都区山高坡陡,以前收果子,全靠人背畜驮,茹兴山对此最有体会:“以前要雇人从山上背,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得担心果子摔烂。”

2020年,武都区开始推广山地单轨运输机,稻畦村的油橄榄园里也铺了轨道。现在,只要按下遥控器,轨道上的“小火车”就能沿着山坡跑,单次能运500公斤,运送效率比以前的人力高了6倍。

“运输成本降下来了,果子的损耗也降低了许多,每亩地一年能省300多块钱运费。”茹兴山指着轨道车说。

截至目前,武都区已建成169条单轨运输线路,总长118.96公里,覆盖80个村、20个合作社。这些银色的轨道,像一条条“产业动脉”,把山里的油橄榄果送到山下,把增收致富的希望运进山里。

50年时间,油橄榄树在陇南扎了根,也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模样。近120万亩油橄榄林,不仅让荒山变绿,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筑得更牢,更让40多万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又是一年丰收季,白龙江畔的油橄榄果香正飘向更远的地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