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缘政局影响,全球投资者正重新评估资产组合风险,调整投资策略以分散风险,中国香港已成为资金避险的安全港。”中国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网志中指出。
他进一步透露,今年以来中国香港多只重磅新股成功集资,吸引了西方及中东地区众多基石投资者参与;近期来港出席会议的国际金融领袖普遍表示,其所属机构正计划在港增聘人手、扩充业务规模。
这一信号并非个例,不仅国际大行释放扩容信号,国际私募股权基金(PE)也加速密集落子香港,一度沉寂的美元基金正重返中国市场,共同印证香港市场的独特吸引力。
核心数据为香港的“安全港”地位提供了坚实支撑。据陈茂波透露,香港银行存款总额继去年上升7%后,今年以来增幅进一步扩大至超过10%,总额突破19万亿港元。与此同时,香港新股集资活动持续领跑全球,财富管理行业蓬勃发展,与世界各地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多重迹象叠加,凸显国际资金对香港市场的持续青睐。
巩固香港国际枢纽地位
香港的经济韧性并非局限于金融领域,航运贸易板块同样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陈茂波指出,面对单边主义崛起,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加速重整,而中国与东盟及全球南方国家的经贸关系持续深化,在此背景下,中国香港商品出口未受关税战冲击,反而实现连续19个月按年增长,今年首三季合计增幅达11.3%。
为抢抓全球变局下的航运业机遇,特区政府正全力推广香港航运业优势。近日举行的香港海运周2025期间,香港公布了首批“一带一路”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港口名单,见证香港船东互保协会成立并促成两项业界合作协议,为航运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展业的复苏与繁荣成为香港经济活力的另一重要表现。近期,国际展览业协会2025全球年会在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为此盛事时隔25年再度落地香港,恰逢该协会成立100周年,充分彰显全球会展业对香港国际会展枢纽地位的认可。陈茂波提到,香港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高度的国际连通性与优越的营商环境,目前香港每日有超过1100班航班往返全球200多个目的地,为国际会展活动提供便捷支撑。近年来,Art Basel、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LIV Golf等国际顶级活动纷纷与香港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放大了香港的会展品牌效应。
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香港正持续拓展全球网络。陈茂波透露,11月24日将前往英国伦敦及意大利米兰,出席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大型推广活动,向当地商政领袖及企业高管全面介绍香港的发展优势、最新动态与潜在机遇,就双方关注的议题深入交流,以巩固中国香港与传统市场的联系,挖掘更多合作共赢机会。
国际PE密集落子香港
国际资本对中国香港的信心,正逐步转化为实质性的业务布局。11月17日,有着“全球私募股权母基金鼻祖”之称的雅登投资(Adams Street)在香港中环盈置大厦16楼举行开业仪式,正式启用新办公室。
这是雅登投资在亚洲开设的第六个办事处,此前其已在北京、首尔、新加坡、悉尼及东京设立据点。此次香港办公室的落地,使其亚太地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全球办公室总数增至21个,成为美元私募股权机构加码中国市场的重要信号。回溯雅登投资的发展历程,其历史可追溯至1972年,前身为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旗下的股权投资部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创全球首只私募股权母基金,并参与发起首批S基金,奠定行业地位。历经两次分拆重组,如今的雅登投资管理资产规模达650亿美元,投资策略覆盖一级市场股权投资、S基金、成长型股权、信贷及联合投资等多个领域。
对于布局香港的战略考量,雅登投资管理层表示,过去十五年其投资足迹集中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此次落子香港旨在依托当地区位优势,联动深圳、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资源,捕捉区域协同发展机遇。目前,雅登投资在亚洲管理的资产规模达75亿美元,其中近半数投向中国市场,彰显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
雅登投资的香港落子并非孤例。
10月30日,欧洲老牌投资机构Ardian正式官宣香港办公室于中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开业。
作为前安盛集团核心投资板块,该机构自2013年独立运营后迅速跻身全球另类投资第一梯队,当前管理资产规模已攀升至1920亿美元。此次布局香港,是其延续十余年前北京落子策略、深化中国市场渗透的重要举措,而香港团队由大中华区主管姚斌超领衔。自2011年加入Ardian以来,姚斌超已主导搭建并深耕Ardian在华二级及初级基金业务体系,积累了深厚的市场运营经验。
无独有偶,今年6月,全球头部房地产运营商Hines旗下汉斯(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国际私募巨头KKR旗下开德时璞(上海)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也完成基金备案流程,两项进展共同为国际资本深化境内市场布局再添注脚。
募资市场的回暖迹象,为美元基金重返中国市场提供了直接佐证。此前在国内一级市场略显沉寂的美元基金,近期正逐步重拾市场活跃度,砺思资本、源码资本等机构相继完成双币基金募集,海外有限合伙人的认购热情显著回升。
美元资本回流的核心逻辑,植根于全球资产估值体系重构催生的战略机遇。今年以来,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家族办公室、欧洲养老金等海外长期资本的调研团队,密集穿梭于长三角、大湾区等创新产业集聚地,将目光聚焦于科技企业与高端制造赛道。而中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构筑的产业优势,叠加部分企业经过市场调整后形成的合理估值区间,共同构成了吸引国际资本的核心引力场。
中资券商加码,香港成国际化战略高地
在外资PE密集抢滩香港的同时,中资券商的香港布局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近期,多家中资券商掀起新一轮香港布局攻势,西部证券、第一创业、东北证券等相继公告设立香港子公司,国联民生证券香港子公司亦顺利获发业务牌照。
与此同时,存量增资同样力度空前,2025年以来中资券商对香港子公司的增资总额已超50亿港元,包括:1月,广发证券向全资子公司广发香港公司增资21.37亿港元,实缴资本增至103.37亿港元;4月,华安证券向华安证券(香港)增资5亿港元;6月,东吴证券计划向东吴证券(香港)增资不超过20亿港元。
中资券商的密集布局,本质是对香港市场业务机遇的精准把握。其一,港股IPO 市场回暖背景下,IPO (首次公开发行)保荐业务成为券商投行业务的重要增量;其二,跨境并购与债券融资需求持续释放,香港的跨境市场联动属性,为中资券商开展离岸债券承销、跨境并购顾问等业务提供独特场景;其三,财富管理业务潜力持续释放,在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表现领先全球主要市场的背景下,跨境资产配置需求上升,券商可依托香港平台对接境内外财富管理需求,提供多元化产品与服务。
从早期的出海“桥头堡” 到如今的国际化“战略高地”,香港在中资券商全球布局中的定位持续升级。同时,在“建设一流投行” 的行业目标下,国际化布局成效已成为衡量券商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