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龙池湖
金牛湖
六合博物馆
六合茉莉花广场
六合程桥池杉湖湿地公园
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
国轩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
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之航空航天产业园
南航国际创新港效果图
南京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园
六合科创园
六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空铁智造走廊”愿景蓝图
□ 本报记者 李凯 通讯员 陆轩
从2020年前区内无一所大学,到多家“双一流”高校齐聚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从曾经的“科教洼地”到大院大所密集的“科创高地”;
从制造业产值比重不断攀升的“都市北田园”,到绿色生产力不断积厚成势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从“空天”产业领域一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奔向生产线”,到递出数控机床、鸽业、以茉莉花文化为代表的文旅产业等三张“产业名片”;
从一批批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涌现,到城乡融合步伐越来越快,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
奔跑的“十四五”,崛起的新六合。
回望来时路,六合的发展气质变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成了创新港里的热词,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是“一直在路上”的节奏,“产业强区”“富民强村”在泥土、露珠上写下同频共振的精彩注脚。
一“港”领航,六合发展“海阔天空”。六合依旧是人们口中那个“食全石美”“米袋子”“菜篮子”的六合,但也不再是昔日那个被“低估”的六合。
展望“十五五”,六合已站在提速跨越的风口。该区锚定“2442”发展布局,即以“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早日破千亿,制造业增加值占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5%左右”为奋斗目标,做大做强“3+1”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4个产城融合片区支撑,通过联动打造“空铁智造走廊”(串联南京北站、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六合经济开发区、六合西站、马鞍机场)加快构建“空天创造走廊”(沿501省道)拓展形成2条发展轴,以一体协同提升产业能级、以产创融合增强增长动能、以园街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城乡融合推进富民强村,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六合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高校集“合”,创新港重塑“不一样的六合”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自然界已知的最坚硬物质——金刚石,在科研人员的手里会变成什么高科技产品?
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展出了一颗1/4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其表面被金刚石做成的新型复合材料包裹,散热性能得以大幅提升。正是凭借这一自主核心技术,南航瑞为新材料研发团队手握“金刚钻”,成功解决了核心芯片高效散热的世界性“卡脖子”难题。“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半年时间。如今,我们的核心产品已应用于新一代卫星、战斗机和导弹等大国重器上。”瑞为创始人、南航教授王长瑞博士说。
近日,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组成部分之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项目1#地块完成主体结构验收,3#、4#地块进入建设冲刺阶段,16栋新楼宇即将成为灵岩山下的新地标。该项目占地面积约418亩,地上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六合落下的一步“大棋”。
随着南航“落子”,直升机动力学、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等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大飞机创新原联合实验室等9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应用力学中心等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蜂群无人机制造与控制技术等研究所……从“国字头”到省部级,一批含金量极高的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创新平台正在向六合集合。借助一年一度的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这些“香饽饽”被六合区尽收囊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区几年前还是南京最缺高校的板块。转变始于2021年,六合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启动六合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随着一批批重大平台和领军人才入驻,央企院所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创新机构纷至沓来。创新港筑巢引凤,目前已集聚院士、333人才、博士等各类创新人才200余人,引进培育人才和产业化项目130个。
南航之外,高校密集落地势头“凶猛”:六合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灵岩产教融合研创区,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对接,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校友经济产业园,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郑大江苏研究院、校友产业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吸引大批初创型企业入驻。
在龙袍新城,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确定建设龙袍校区,新华教育集团落在此地的江苏职业教育产业园项目即将招生。
借助一个“创新港”,六合不仅有了大学,而且是升级版的“大学城”,蹚出“高校、高企、高新区”的融合发展新路:与高校合作,通过嫁接高校创新资源,吸引集聚央企、人才和产业化项目转化落地,进而实现校地企互动融合、科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回看这一过程,这既是顺应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大势所趋,也是依托于江苏和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更是基于六合近郊区、低密度空间等方面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禀赋。六合区正锚定这个方向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聚力做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完善有利于校地企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进而形成一个功能突出、区域整合、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可以复制的产业发展路径。
随着南京新生圩长江大桥(仙新路过江通道)即将开通,与之紧密衔接的创新港将首先受益,成为迎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量入口”。江南主城、仙林大学城与六合区之间的联系将愈加紧密便利,六合区跨江融合发展将打开全新空间,区域发展能级的跃迁已然开启。
产创融“合”,切入新赛道新兴产业集群成势
有了创新港,地方产业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得以精准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次次“双向奔赴”。伴随产创融合、校地融合的进程,创新港带来的是一片新兴产业集群和广阔发展空间。
在距离南航国际创新港不远的南京速锋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团队与南航共同开发生产的定位器,成功应用于C919国产大飞机机翼与机身的组装,助力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
高端数控机床产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处于整个制造业产业链前端,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六合区近年来打造的一张硬核产业名片。目前,南京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园已集聚相关企业117家,是全省数控机床特色产业集聚区,被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授予两岸(六合)数控机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而今,在创新港众多科研平台带动下,通用技术集团会同南航、六合区,正积极创建工业母机领域国家级创新中心。顶级科创资源带来的溢出效应“红利”,让这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虎添翼”。
速锋数控是六合本土一家可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企业。有了南航团队做“外脑”,公司不断打破国外垄断,在航空航天、高端制造领域不断打开市场空间。今年初的2025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创新领航奖颁奖典礼上,速锋数控申报的两款产品分获创新产品优秀奖、创新工艺卓越奖,与格劳博、德马吉等国外知名“大厂”相关产品并列榜单。
通过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高校智力资源加速向产业端渗透。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飞行器设计、航空航天发动机等前沿领域,创新港搭建了跨学科的技术攻关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的完整闭环。一方面,创新港推动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在航空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出台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人才激励政策,成立置柏航空航天产业投资等3只基金,同步解决人才、资金等企业发展痛点。
校地联手竞逐“空天”赛道,六合已成为省、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不可忽视的新实力板块。在这片“母港”,南京城市空中交通研究院、北斗导航、多基观测等一批低空经济企业蓄势高飞,羽嘉动力、众合航空、三翼航空等一批企业拔节生长;“报信者”、典格通信等优质项目接踵落地。
在探索与突破中,“501科创产业带”已展露雏形。展望“十五五”,全面落实“大江北”一体化部署,这条产业带正在升级为“空天创造走廊”。沿着这片走廊看,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空天数智产业园等15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如春笋破土,“长”出科创森林。未来,通过进一步整合空间载体、导入科创资源、布局产业项目,六合区将充分赋能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转化和先进制造基地。
近日,六合区重点打造的空天产业综合发展区“六合空天港”也在这条走廊亮相,这里正在打造成南京航空航天产业主阵地和华东总部集聚区。今年5月,星河动力航天制造基地项目已在此开工,5.5万平方米的超大车间将用于“智神星二号”系列火箭的总装总测,预计年产10发大型可回收液体火箭,年产值达20亿元。这个航空航天领域的省级重大项目,从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到施工许可条件核准,仅用5个工作日完成,各环节全链式打通,审批时间压缩近50%,项目提前4个月开工,创下了项目审批的“火箭速度”。
近年来,六合区加快构建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和航空航天“3+1”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以国轩等为龙头的一批重点企业,逐步建立起整车—动力电池—零部件—电力设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省重大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南京现代表面处理科技产业中心。该项目是全市首家“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表面处理产业集聚区,建成后将为南京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高端制造业提供强有力的配套支撑。“项目签约后仅用了短短两个多月即开工建设,这是我们全国各地30多个项目中速度最快的一个。”项目负责人说。
近年来,六合区聚焦项目建设,把“将心比心 说话算话”工作理念落到实处,扎实开展“将心比心 换位跑流程”行动和“智汇六合”政策直通车等主题活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南京现代表面处理科技产业中心项目“加速快跑”,是项目受益营商环境的一个典型代表。
多方协“合”,补短强特抱团蹚出共富新路
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马头山村,一排排现代化新厂房矗立。这里每隔18天就有上万只鸽子在全自动化孵化器里出生,去年至今出栏20万只、营收破千万。
鸽子产业已成为六合区乡村振兴的一张“新名片”。在龙袍街道“老家”扎根壮大的东晨鸽业,这两年在公司党支部书记、“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徐善金的带领下,“舍近求远”跨村开辟多个鸽业“飞地”。省级龙头企业与村集体“抱团”,一个出技术和人才,一个出场地和设备,通过党员联建、村企联动,仅一期项目就为马头山村集体每年增收50多万元。
十年前来六合区龙袍街道创业的徐善金是当地闻名的“鸽子大王”。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他,运用基因标记技术,用数年时间培育出国内首个自别雌雄的高产蛋鸽新品种。在区委、区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他确立“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将带动效应向全区辐射,与多个街道达成村企联营合作,目前养殖量已达130万羽,规模达到华东最大。
从“单打”到“抱团”,从“单点”到“连片”,六合成就了东晨鸽业,后者也为六合带来了鸽子全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六合还掌握了被称为农业“芯片”的蛋鸽种苗技术,这也是鸽业成为产业“新名片”的原因。
与产业强区同步,富民强村战略持续推进。六合区多年在“新春第一会”上部署,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同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水平提升,持续实施“区级统筹规划、街镇组织协调、村(社区)具体落实”的三级联动赋能行动、资源盘活强能行动、振村项目蓄能行动。以党建引领深化“百村增收攻坚”行动,探索村企联营、村村合作、政村结对等抱团发展模式,不少“空心村”初步实现了“产业振兴—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良性循环。
金牛湖街道八百桥社区、金山村、和仁村等三村联合出资155万元成立公司,几近失传的非遗美食“八百大糕”重现江湖。通过重新整合资源,推动糕点规范化、规模化生产运营,这款传统小吃去年春节走进南京新街口商圈,单月销售80万元,一时成为网红爆款。
在冶山街道东王社区肉鸡养殖项目现场,一期项目8栋厂房已全面封顶。经结对单位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对接,该社区与浩天生态农业公司成功签约肉鸡养殖基地项目。项目用地面积156亩,总投资1520余万元,预计投产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0万元,带动周边居民就业70余人。
通过资产盘活、优势互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六合区广泛招引绿色能源、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合作项目,推动村企联营遍地开花、生根结果:龙袍街道长江社区依托1000余亩水面资源,与大唐南京热电公司签订50.88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立体产业格局,村集体每年增收90万元;雄州街道钱仓村以集体土地入股联营的新模式,促成园博农业初加工净菜冷链物流中心和农技服务大楼等两个项目落成。2024年,六合区村级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5%左右。
产业强区、富民强村同频共振的六合答卷,写在产业车间、乡村田埂与百姓笑脸上,也体现在对“茉莉花”文化名片的保护传承和场景活用上。
作为享誉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近年来,六合区不断唱响新时代“茉莉花”,做大做强“茉莉花+”产业,放大“国字号”IP品牌效应,擦亮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
今年9月,“留念六合”会客厅在六合区雨花馆揭牌。作为国家一级作曲家、演奏家,卞留念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闭幕式音乐总设计,创作改编了大量茉莉花相关作品。此前,他已将凝聚其艺术心血的《茉莉花》相关音乐手稿原件,无偿捐赠给六合区。
紧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六合区不断深挖本土资源,以弘扬民歌文化为起点,有机融合区域农文旅等资源,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章,将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把茉莉花文化品牌转化为促进富民增收的“生态富矿”。通过打造茉莉花赏花基地,举办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活动、民歌汇演等系列品牌活动,同时开展创新民歌征集、建设系列阵地空间等多种形式,六合已逐渐形成了以民歌为核心的文旅、农业、康养等多领域综合发展格局。在平山森林公园、雨花石地质公园等景点载体,“小茉莉看世界”已成特色研学品牌,“茉莉画乡 食全石美”的文旅品牌越叫越响。就在前不久,六合博物馆以崭新姿态试运行开放,成为凝练六合千年文化精粹的新晋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