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陕西省高考状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发表170余篇SCI论文”……这一连串耀眼头衔,属于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郭某。然而,经调查,这些光环全部是假的。
郭某的造假手段并不高明。他自称“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而该省当年真正的状元另有其人;他列举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实为同名他人的荣誉。如此一身是假的伪专家,是如何进入高校且被视为香饽饽的?这不仅令公众愕然,更成了一道拷问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尖锐命题。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信息本不难核实。正如记者多检索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轻易发现此郭某非彼郭某一样,用人单位的核查人员更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功。然而,看似严谨的高校审核程序,却在这些低级谎言面前集体失灵。
这起事件折射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引进中的深层次问题。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对科研人员和单位的考核,“帽子”、奖项的比重相当大,这使得一些高校热衷于招聘“知名”专家装点门面,却放松了对真实学术水平的考察。
郭某长达两年没有露馅,这期间,学校的后续监督机制明显缺位。若非外部举报,这场骗局可能仍在继续。类似郭某的事件并非孤例。从假院士到假教授,学术造假事件时有发生。此类行为,不仅关乎学校声誉和信誉,在学生心中造成冲击,更会挤压真正的科研者的发展空间。
治理学术造假,需从源头上构建更严密的防范体系。这既包括“严谨的引进流程”“深入的背景调查”,也离不开“广泛的同行评议”。同时,要完善全流程监督机制,挤压造假空间,让投机取巧者无处遁形。 文/杨阳萌
下一篇:攻深找盲 增储上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