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9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当前,在普惠信贷服务乡村振兴等政策引导下,普惠金融加快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资金精准直达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长期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优化和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围绕支持民营小微经济的重点领域强化信贷投放,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民营经济贷款余额71.1万亿元,同比增长5.4%。三季度以来,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强化对普惠小微贷款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持续发挥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民营小微企业,在银行业科技赋能、数据风控、产品创新加持下,最终实现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服务提质。
普惠小微贷款的增长离不开政策引导。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各地深化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持续丰富金融产品,推动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各地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深入走访,全面摸排融资需求,形成“申报清单”“推荐清单”,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及时精准对接,打通了金融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
信贷精准直达让更多经营主体获得融资支持。福建金融监管局深入推进小微融资协调机制走深走实,截至10月末,走访各类经营主体376.77万户,累计发放贷款64.12万户次、6998.99亿元。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信系统坚持把金融服务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政银企三方协同联动,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完善尽职免责制度,持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引金融活水滴灌民营小微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涉及金融供需双方等不同主体,同时涉及金融、财政、税收等多方面政策,需要统筹协调,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小微融资协调机制建立以来,对于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耕信用信息
数字金融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新路径。从宏观层面看,数字金融是推进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能够优化资金配置,提升资金服务效率;从微观角度看,数字金融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效率。
在数字金融赋能下,从近年来普惠信贷结构看,信用贷款比例在提升。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4—2025年)》显示,普惠小微贷款和农户贷款中的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升。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信用贷款在普惠贷款中的占比将稳步提升。信用贷款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基于数字化风险控制能力拓展征信白户、首贷户的拳头产品,因而也是推进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信用信息是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载体,也是银行机构敢贷愿贷的重要参考因素。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银行机构强化信用数据共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运用,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主动对接涉企、涉农信息主管部门,注重内外部数据结合,为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精准画像。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加快推进信用信息工作建设,为普惠信贷投放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首先,市场化征信机构服务质效加速提升。人民银行指导企业征信机构全面加强对包括中小微企业在内的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商业信用信息和金融信用信息的采集和融合应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综合刻画评价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征信服务。
其次,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各地涉农信用信息平台拓展信息来源,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与创建,为普惠金融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信息支撑。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鹿城农商银行信贷业务部副总经理邵建炎表示,农村中小银行依托数字技术,建立整村授信全流程机制,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开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新模式,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信用数据将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服务方式。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表示,数字普惠并非完全替代传统金融,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挖掘数据信息,弥补传统金融在服务效率、触达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短板,其本质是“金融+科技”的协同创新,最终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化、精准化与可持续化。
完善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完善民营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质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今年6月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银行机构要深化普惠金融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供给格局。
大型金融机构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和头雁效应。从近期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大型银行三季报数据看,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杨海平表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应各自发挥优势,开展错位竞争。大型银行可以利用自身资金成本以及在数字金融方面的优势,为小微等重点领域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中小金融机构深耕区域经济。近年来,区域性城商行和农商行在特定场景中加快发力普惠金融。江苏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推出系列普惠金融产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元支撑。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缙云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支农支小优势,以县域企业需求为中心,延伸产业链金融覆盖范围,通过无还本续贷、线上贷款等服务模式,为茶企、茶叶种植户等经营主体送贷上门,有效提高涉农客群融资获得感。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在各类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县乡网点布局更加合理;普惠信贷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脱贫地区等欠发达地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展望“十五五”时期的金融强国建设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加快构建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专家建议,深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应持续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激励金融机构扩大普惠信贷覆盖面;丰富普惠金融内涵,按照更高标准建立健全涵盖普惠金融服务、普惠信贷、普惠保险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实现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助力共同富裕。此外,金融机构应多举措顺应客户需求变化,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县域和乡村延伸,提升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上一篇:全球数字连接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下一篇:啃下“硬骨头”办好民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