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着马桶看东方明珠”,曾是上海二级旧里居民的生活写照。如今,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持续推进,这一困扰市民数十年的民生痛点基本解决。
上海清零“拎马桶”现象的实践,是民生保障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各地都面临着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硬骨头”,这就要求各地既要敢于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又要善于创新方法、精准施策,更要保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韧劲。
“硬骨头”,硬在积弊深远、牵涉广泛,更硬在直接关乎群众最迫切的现实需求。上海石库门、广式里弄等旧里建造时未配备独立卫生设施,“拎马桶”成为几代居民的无奈选择。在改造之际,老旧小区施工空间受限、邻里协调难度大,让“拎马桶”现象清零,成为旧改“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这恰恰也是民生问题的共性,越是到后期,待解的难题越是难啃,涉及的利益越是复杂。民生保障容不得避重就轻、挑肥拣瘦,唯有敢于直面最迫切的问题、主动回应最强烈的诉求,才能真正彰显民生工作的温度与力度,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啃下“硬骨头”,不能靠“一刀切”的粗放式治理,而需以创新思维精准施策。面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改造困境,上海没有简单推进“大拆大建”,而是探索出“一户一方案”的精细化路径。在改造过程中,积极倾听民意、化解顾虑,让改造方案贴合每家实际;精细化施工减少扰民,以细节传递暖心温度;建管并重保障长效,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从为老人加装安全扶手到协调邻里空间争议,再到延伸小修小补服务,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改造即完工”的传统思维,彰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民生保障的韧劲,更体现在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中。从早期大规模旧区改造到后期精细化微更新,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上海始终把居民需求放在首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这种接续发力的精神,正是民生工作最宝贵的品质。民生问题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才能持续破解民生痛点,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上海破解“拎马桶”难题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狠抓落实,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才能让民生保障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让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断升级。
上一篇:巩固优化普惠金融服务
下一篇:冰雪经济迈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