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一线讲述】
又是一年冬季,来汉丰湖越冬的水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观鸟者也多了起来。
汉丰湖的越冬水鸟,从2010年的不到5000只,增长到了现在的21000多只,鸟类物种也从144种增加到243种。中华秋沙鸭、黄胸鹀、青头潜鸭……每次看到它们,我都觉得特别亲切。
为了保护它们,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先规划“特区”,把人类活动少的区域划出来,禁止干扰,相当于给候鸟保留“专属领地”;然后建栖息地,近岸留浅水让它们觅食,远岸种耐淹的树给它们搭“空中家园”,还堆了两个生态鸟岛当“安全屋”;执法也没松懈,不仅装了监测系统,巡护人员也会定期巡逻;我们还搞起了“爱鸟周”“湿地日”等活动,组建“湿地护卫队”,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鸟儿是我们的邻居。
近年来,我们还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湿地的四季”系列会在春天带大家认植物,冬天带大家观水鸟;“自然探究”活动则带大家找鸟踪、看蝴蝶、探秘“水中林泽”;而污水净化实验、标本制作等活动,可以培训“湿地小卫士”志愿者,让孩子们也能成为科普讲解员。
很多人问,人要观鸟,鸟要安静,怎么平衡?我们靠的是“划边界+建平台”。比如观鸟台区域,湖岸种了香樟、巴茅当隔离带,挡住噪声和粉尘。观鸟台能够鸟瞰鸟岛全貌,既满足了观鸟需求,又不打扰它们。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加强保护,推进湿地修复,构建“小微湿地+”示范点,让汉丰湖成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的样板。
(本报记者王清彬采访整理)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刘梦、贾月洋、郝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