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投资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无论是投向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物”的领域,还是投向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人”的领域,都对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演进,单纯侧重某一方面的投资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深度融合,成为激发长期活力的重要方向,这不仅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之举。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深度融合,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回顾发展历程,早期不少地区曾过度注重对“物”的投资,大力兴建厂房、道路等硬件设施,短期内确实带动了经济增长,但随着时间推移,短板逐渐显现。部分地方因缺乏高素质人才支撑,先进的设备难以充分发挥效能,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一些基础设施建成后,因缺乏专业运营管理人才,无法实现高效利用,甚至出现闲置浪费的情况。与之相对,若仅注重对“人”的投资,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撑,人才培养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由此可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价值维度来看,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深度融合,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一方面,对“物”的合理投资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缩短了地域间的时空距离,让人才流动更加便捷;先进的科研设备为科研人员开展创新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化的产业园区配套齐全,能够吸引各类人才集聚,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对“人”的持续投资能让“物”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释放。通过教育投资培养出的高素质劳动者,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劳动者掌握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现有物质资源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能够推动技术革新,研发出更先进的设备和产品,引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让投资于“物”的领域不断拓展,价值持续提升。这种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层面,更能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推进。
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深度融合,需要从理念、机制、实践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融合体系。
在理念层面,要树立系统思维,充分认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投资政策时,要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统筹考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在引进设备、扩建厂房的同时,加大对员工培训、人才引进的投入,实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增长。
在机制层面,要建立健全配套的保障机制,为两者深度融合提供制度支撑。建立科学的投资评估机制,将“人”的发展效益纳入投资项目评估体系,不仅关注项目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更要考量其对人才培养、就业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长期影响。完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培训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投资融合方面成效显著的地区、企业和机构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激发各方推动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层面,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融合路径。在产业发展领域,推动产业项目投资与人才引育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产业园区时,提前规划配套的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生活服务设施,同时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产业所需人才,实现园区建成运营与人才到位的无缝衔接。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科研人才团队培养,通过设立科研基金、搭建创新平台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科研人才,推动科研设备与科研人才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乡村振兴领域,在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推动农村物质条件改善与农民素质提升同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上一篇:“铁甲”突击
下一篇:从生态伤疤到水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