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立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资源禀赋,紧扣烟草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以获批云南省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为契机,深入贯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战略要求,坚持“依托产业建学院、数智赋能兴产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服务烟草全产业链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地与科技创新引擎,为云南乃至全国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内联外拓:打造共建共享新机制
围绕国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决策部署,学院打破固有建制束缚,高位推动校内外产学研资源整合,以产业学院理事会为载体,精心打造“1+8+N+N”产教融合共同体,即1个多学科专业集群、8所烟草专业高校联盟、N家行业顶尖科研院所、N个企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20余个校内外实践基地,与多家高校及企业签署战略协议,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与标准输出,服务“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倡议。产学研共建模式获得云南省政府的高度认可,示范引领效应显著。
供需匹配:创新数智驱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的数智人才培养新模式,集成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群,全方位融入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装备建设理念。充分发挥本硕博贯通培养优势,推动“专业+微专业”融合匹配,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多元化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全流程嵌入育人环节,实现“四个100%”深度融合:专业课100%引入企业导师、课程内容100%融入一线案例、实习实践100%实现“校内+校外”协同指导、毕业论文100%源自产教合作项目。近年来,学生主持科创项目100余项,获学科竞赛奖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数智赋能:打造智慧教育的教学新载体
学院紧扣“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向,建成烟草专业AI学习中心、烟草专业大模型智能体和全产业链虚拟仿真平台,实现“岗位能力—课程体系—价值塑造”一体化培养,服务国内外80余所高校、超2万人次。“智慧烟草知识学习中心”涵盖45门数字化课程资源、18门知识图谱智慧课程、9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全国虚拟仿真课程,累计访问量突破13万人次。获评“慕课十年典型案例”及首届中国数字教育“优秀案例”,2025年由云南省教育厅推荐申报教育部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主持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并获评“典型虚拟教研室”,主持云南省植物生产类地方“101”计划项目,携手云南省14所涉农高校助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需求导向:构建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新体系
学院围绕绿色烟叶生产、土壤健康、多用途利用、大数据建模、丘陵农机装备等产业关键问题,构建“企业出题、产学研答题”的科研机制,开展建制化有组织科研。整合建设“1中心8平台”,包括智慧烟草大数据中心、AI+全产业链实训平台、无人机遥感研发平台等,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科研支撑体系。学院聚焦七大研究方向,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近年来承担中国烟草总公司“揭榜挂帅”项目3项、校企合作项目9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躬耕一线:形成科技兴农的产业服务新格局
学院坚持“科技赋能、把天拉长、把地拉宽”的服务理念,深耕田间地头,推动“烟+粮+油”等复合种植模式示范推广。2022—2025年间,相关技术在全省13个州市核心示范面积超50万亩,带动推广面积100余万亩,实现“粮袋子”与“钱袋子”双增收。建成国家级烟草科技小院1个、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50个,覆盖云南16个州市49个县,为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新时代,新征程。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将以国家战略为引领、以数智技术为驱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贯彻《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部署,打造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现代烟草产业教育高地和创新策源地,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刘雅婷 王戈 欧阳铖人)
上一篇:从生态伤疤到水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