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在国网陕西渭南供电公司330KV渭南变电站铁子甲创新工作室内,一场热烈的讨论正在进行——铁子甲和同事们围着一台带有黄色V字形铲板的手推铲车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将这台“老伙计”升级成智能铲雪车。
铁子甲是变电运维中心班组的工作负责人,这台看似不起眼的小车,是他的得意之作——变电站便携式铲雪车。这辆两轮小车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变电站巡视通道铲冰除雪的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在去年实现成果转化,登录国网陕西电商平台售卖。
眼前这位身高一米八八、体重190多斤的“大汉”,手握31项国家专利和23项省级以上科创奖项,是系统内有名的职工创客。
曾在部队淬炼的铁子甲,特别喜欢电视剧《士兵突击》。“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这句剧中王团长对许三多说的话一直激励着他,成为他在电力一线坚守的力量源泉。
秦岭深处点燃创新火种
2001年,铁子甲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渭南供电局,成为一名电力工人。
前两年的委托培训期间,他白天认真听讲,晚上则提着矿灯坐在楼道里钻研专业书籍,这份刻苦让老师们都记住了这个“大小伙”。
结束培训后,铁子甲被分配到当时的渭南市华县百花变电站。这里地处秦岭深处,去最近的小镇买东西都要步行40多分钟。“冬天大雪封路,经常一个多月下不了山,只能吃泡面。”铁子甲回忆说。
在这座鲜少有人关注的变电站,铁子甲耐得住寂寞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彰显。
这里的工作重复而单调,但铁子甲却乐在其中。他主动拜师站内的6位老师傅。对着拆开的废旧设备,师傅们一遍遍为他“开小灶”讲解结构原理、安全规程。勤学好问的铁子甲进步神速,工作半年多便在国网渭南供电局青工技术比武中斩获三等奖。
在一次设备柜二次线路的清扫任务中,铁子甲拿着刷子却怎么也够不到柜子深处,一位师傅用绝缘胶带将刷子绑在木条上,遇到拐弯处,又将刷子十字交叉绑定,难题迎刃而解。这一幕让铁子甲茅塞顿开,创新的火苗在他心中悄悄点燃。
“那几年,大家都知道百花变电站有个小伙子想法多、动手能力强。”铁子甲的师傅张龙江回忆说。
后来,铁子甲常感到庆幸:“之后的发明创造,都源于我在秦岭深处7年多的寂寞坚守。”
20多次失败攒出“错题集”
2012年,铁子甲看到同事蹲着刷漆时腰酸腿疼,便发明了带轮子的刷漆凳,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他发现同事查看设备资料需要折返班部,费时费力,便牵头将资料数据化,扫描二维码就能查看……这些小发明获得了同事认可,也坚定了他走上创客之路的决心。
保护鸟类免受输电线路干扰一直是世界性难题。2021年起,铁子甲着手研制改良新型机械式防鸟刺,试图攻克这一难关。整整一年时间,他经历了20多次失败。“结构不合理、材料选择不当、安全性欠佳……”他把每一次的失败原因都记录在本子上,厚厚的笔记成了珍贵的“错题集”。
如今,在铁子甲创新工作室的展柜里,那些研制失败的防鸟刺样品依然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些都是创新路上的财富。”铁子甲说。
在徒弟王马澜眼中,铁子甲总能从生活中汲取创新灵感,用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传统倒闸操作需要携带多种工具,既不方便又有安全隐患,铁子甲从文具中获得启发,试验了20余种材料,最终发明了多功能运维夹,如今已更新至第三代,累计派发160余套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看到铜锅涮肉的锅形,他灵感迸发,设计出全包型防雨罩,彻底解决了雨水侵入机构箱的问题;针对空气开关警示标识牌容易掉落的难题,他从打吊瓶的软管中得到启发,成功破解了装设难题。
是抢险尖兵,也是创新导师
今年的渭北高原秋雨连绵,10月底的晴天刚至,铁子甲便带着巡检人员来到330KV灵泉变电站。这里管辖的4个站点,承担着渭南市区及周边村镇的供电任务。
连续几天的降雨过后,钻电缆沟成了巡检人员的工作常态。身高体壮的铁子甲,毫不犹豫地跳进宽不足80厘米、高不足1.3米的电缆沟,查看积水、清理淤泥、排查异常。10多米长的电缆沟里,他的身影灵活钻行,出来时已是气喘吁吁,脸上、身上沾满淤泥,裤子上的破洞也被扯得更大。
铁子甲回忆说,当值班长时,最怕下雨天接到故障电话,一旦险情发生,就得立刻召集同事,穿着雨衣、戴着安全帽奔赴现场,“检修完经常是凌晨三四点,雨水灌进衣领,把身体泡得发白,回去一拧衣服,水哗啦啦地往下流”。
常年的野外奔波、饮食不规律让铁子甲患上了肠胃疾病。电力工作的特殊性,让他养成了物品定点存放、贴标管理的习惯,有时甚至会和家人因为自己的“强迫症”发生争执。“电力工作容不得半点失误,习惯成自然了。”他笑着解释。
20多年来,铁子甲为企业解决了10多项大型技术难题,个人执行安全无差错操作两万余次,发现和处理各类缺陷千余次。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累计产生经济效益千余万元。
虽然已经荣获陕西省三秦工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铁子甲依然保持着初心——每天下班后,泡在工作室里搞发明、解难题,常常忙到深夜。
“铁哥是个极其纯粹的人,心思全在工作上,一有空就帮着大家解决问题。”徒弟王马澜评价说。
依托创新工作室,铁子甲通过岗位培训、专题讲座、短期脱产培训等形式,助力青年员工成长。近年来,多名工作室成员荣获各级劳模、技术能手、工匠等称号,32人次实现技能等级或职称晋升。他推动搭建的“渭电创易”平台,整合渭南供电公司4家创新工作室资源,促进创新成果交易与共享,激发了成员的创新活力。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有多聪明,而在于内心有多坚韧,信念有多坚定。”如今再看《士兵突击》,铁子甲依然会热泪盈眶。面对工作中缺乏自信的新人,他总会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创新故事,并用这句话激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