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丰产增收”
创始人
2025-11-24 03:20:48
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张永琰

初冬的午后,兰州市榆中县高崖镇的田野间农机穿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土豆破土而出,覆着泥土的马铃薯很快堆成小山,村民们忙着进行分拣、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多年前,受到生产环境和要素的制约,当地马铃薯产量始终要看老天爷的“眼色”。随着生产技术的逐一突破、马铃薯品质提升、社会化服务优化等多元要素的支撑。今年,榆中县马铃薯迎来丰产增收。

技术赋能:水肥一体化破解干旱难题

走进高崖镇福林红家庭农场的千亩马铃薯基地,田垄间,每隔一米左右便埋设着一根黑色的塑料出水管,这便是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搭档”——膜下滴灌系统。

今年上半年,榆中县遭遇了长期干旱和持续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但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助力下,福林红家庭农场稳住了产量。

“农场种植了1200亩的‘陇薯七号’‘希森六号’等优质鲜食马铃薯,今年预计亩产仍能稳定在8000斤左右,这比过去没有灌溉条件时,足足增产了4000到5000斤,几乎是翻了一番!”农场负责人李文林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

李文林算了一笔经济账: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周期中,仅需滴灌4到6次,每次亩均水费成本仅为38元,而产量的飙升带来了实打实的收益。“按今年每公斤1.1元的地头收购价计算,亩均毛收入可达4000多元,低投入有高产出,节水与增收效果立竿见影。”李文林说。

早在2022年,为彻底扭转水资源短缺的被动局面,榆中县以“高效用水、科学配水、精量灌水”为导向,在高崖镇实施节水灌溉项目,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抓手,彻底解决了1476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这项技术把精准配比的养分混合液通过滴灌系统,定时定量均匀地输送到马铃薯的根系发育区,不仅成为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深度融合的典范,还彻底革新了当地“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更让这片干渴的土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6.5万亩,鲜薯预计总产量28万吨,为农民人均增收约1250元,在优势产区,这一数字更是高达2000元。

品质立身:从“北繁南种”到全产业链布局

技术带来了产量,而品质则成为榆中马铃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

“榆中县产的马铃薯个头适中匀称、淀粉含量高,吃起来口感香甜软糯,品质稳定,深受我们南方消费者的欢迎。”来自四川的采购商罗石东对榆中马铃薯的特点如数家珍。

这份赞誉,与榆中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分不开。

榆中县地处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一带五区”核心区域,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为发展高淀粉马铃薯、菜用型马铃薯和高品质种薯提供了绝佳的沃土。

基于这种优势,榆中县着力构建产业体系、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精深加工等“四大体系”,大力推广山地垄作全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多元化栽培模式,全力推进品种培优与品质提升。

在市场战略上,榆中县又打出了一张漂亮的“王牌”——“北繁南种”。依托省会兰州的交通与信息物流优势,榆中县把自身定位为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基地”,主攻南方广阔的冬播市场。

今年10月底,湖北恩施土豆北繁种薯在榆中县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米拉品种在榆中县表现优异,平均亩产达到2012公斤。

这一数据表明,米拉品种在榆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的产量,种薯质量优良。这为“北繁南种”大面积推广米拉种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有望通过3年时间,把“北繁南种”基地发展到1万亩以上。

今年,榆中县精心培育的2.5万亩优质种薯,通过参加省外推介会等方式,源源不断地销往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冬播区或混作区,实现了“北繁南种”的合作共赢,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榆中县产出的商品薯,则主要供应兰州及周边的商超与大型批发市场,确保本地市场稳定,部分马铃薯还被送往中连川乡以及定西市的淀粉厂进行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服务赋能:社会化托管解放生产力

如果说技术解决了“种得好”的难题,那么社会化服务则破解了“谁来种”和“怎么种”的问题。

在榆中县贡井镇的马铃薯田里,榆中乐俊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采收机高效作业。

“我们的服务已经覆盖了周边5830亩农田,农户把土地托管给我们,每亩只需支付120元的服务费,从耕地、播种、防治到收获,所有环节都由我们合作社的专业机械来完成。”合作社负责人庄彦杰介绍说,这类“保姆式”托管服务尤其为小农户和弱劳力家庭注入了强心剂,农户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安心外出务工,他们不仅有土地流转或托管的收入,还能多一份工资性收入,实现了“一地双收”。

这种“农民下单、服务组织接单”的模式,起源于榆中县2023年大力推行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县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粮作物,推出了包括机播、机收、病虫害防治在内的六项核心服务,并创新设计了“13+X”菜单式服务套餐,让农户可以按需选择。

这项举措有效解决了无劳力、弱劳力农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目前,全县已有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内的42家服务组织投身其中,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8万亩,覆盖了全县40%的小农户,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开辟了全新路径。

从技术赋能到市场开拓,再到服务创新。眼下,榆中县的马铃薯产业正走出一条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示范之路,这些小小的“土豆”,不仅滋养了土地,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产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