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杜雪琴)聚焦农村道路硬化、供排水改造、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省财政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去年以来共投入8000万元,推动了一批“小投入、大改善”的惠民工程落地见效。
近年来,省财政厅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补短板、惠民生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绩效导向相统一,科学谋划、精准安排,引导各地聚焦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先支持群众反映强烈、见效快、惠及面广的项目,立足“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做到“资金跟着需求走、项目围着民生转”。
在资金安排上,省财政厅坚持“绩效优先、以评促效”,将项目申报与事前绩效评审相结合,把绩效目标作为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在项目申报阶段,同步开展可行性论证和绩效目标审核,明确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实现“立项有依据、实施有监控、完成有评价”。
同时,我省财政部门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完成一批”的滚动管理模式,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全过程跟踪监控。通过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政策完善相衔接,有效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在资金管理中,财政部门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审核立项—资金拨付—绩效考核”全过程闭环管理,将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作为提高绩效管理和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入口关,细化项目实施清单,压实各级责任。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开展“双监控”,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项目进度、资金拨付、绩效目标等信息实时监控,确保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用得其所、用出实效。
永登县苦水镇新屯川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有效提升了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肃州区电机厂片区道路硬化及管网改造工程,惠及居民2000余户;玛曲县城西片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显著改善了居民人居环境……随着一个个“小项目”落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上一篇:从“靠天吃饭”到“丰产增收”
下一篇:在绿色发展浪潮中点亮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