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迈入数字新阶段
福州脱胎漆器获全省首批地理标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
11月11日,在福州市市场监管局与鼓楼区市场监管局的联合指导下,鼓楼区“沈绍安漆艺”申报的“福州脱胎漆器文化研究数据集”成功通过福建省首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成为全省首个“地理标志+数据知识产权”双保护典型案例。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福州传统工艺美术正式踏入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全新阶段,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创新路径。
作为福州工艺美术的璀璨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理标志产品,福州脱胎漆器此次完成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实现了从传统技艺保护向数字资产管理的跨越升级。据了解,本次登记的数据集系统性整合了脱胎漆器在藏品资源、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推广、地方文化建设四大维度的核心数据,全面涵盖其文化内核与技艺精髓,为这一传统工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筑牢了权益保障防线。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该数据集的构建历经严格的数据处理流程,确保了数据的规范性与实用性。在数据清洗环节,删除了重复的漆器文献、工艺图片等冗余信息,还对“沈绍安脱胎漆艺”相关文献关键字段缺失数据进行补充标注,将时间格式统一规范,空间标注明确为“福州市+区县”模式,并通过权威文献对“布胎裱褙”等核心工艺记录进行交叉核验。
数据加工与整合阶段则充分融入技术力量,提取“髹漆罩明”“推光”等关键工艺术语并按“工艺/传承”分类,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统一格式后标注器型与工艺信息,生成系列编码建立数据关联。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数据集构建起基础检索体系与知识图谱,可根据需求灵活呈现内容,并通过不定期增量更新保障数据的全面性与时效性。
数据知识产权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权益形态,是数据处理者对合法获取、经规范处理、具备实用价值与智力成果属性的数据集合享有的权益。此次福州脱胎漆器数据集的成功登记,不仅探索出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更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实用价值:为学术研究提供权威资源支撑,助力从业人员与学者深挖其历史渊源与工艺价值;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多维度展现技艺魅力,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为政府及文化机构提供特色数据支持,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为相关博物馆、展览馆提供可靠数据来源。
此次成果的落地,充分彰显了鼓楼区在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先行示范作用,也为全省地理标志产品与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福州经验”。(记者 刘珺 通讯员 吴洪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