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每次新闻上报道稀土,都会想起徐光宪教授。正是他研发的稀土分离提取技术,让我们的腰杆这么直
创始人
2025-10-13 03:43:17
0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新闻一提稀土,评论区那股子“腰杆硬了”的气势立马冲上来。可真要问一句,这腰杆到底是谁撑起来的?我最近又翻到徐光宪教授的资料,看得心里一阵发紧。人家1951年在美国念完博士,条件好得能直接留下过上体面日子,可他转头就买了张船票回国。那时候的中国,科研条件差到实验药水都得反复稀释用。

想想那年代的选择,真得有点“赌命”的味道。徐光宪回国后,本来是搞无机化学的,后来国家要发展稀土,他直接把方向拐过去。稀土是个麻烦玩意儿,17种元素性格都不一样,混在一起谁也不让谁,分离难得要命。结果他硬是把这事啃下来了。1975年,他提出“串级萃取理论让镨钕分离纯度提升到99.99%。这个数字现在看可能没感觉,但当时全球都还在摸石头过河。更狠的是,他搞出了“三出口工艺让中国的稀土分离直接上了世界第一梯队。那一年中国稀土出口量才刚起步,现在全球供应量占比超六成(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3年报告)。

我查了一下,当年国际上连美国、日本都得买中国的稀土原料。也就是那会儿起,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上第一次握住了命门。稀土听着小众,其实是所有高科技产业的基础——芯片、电动车、导弹、风电叶片、磁悬浮列车,全离不开。商务部2024年数据里写得明明白白,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约70%,精炼能力超过85%。这背后的技术底子,就是徐光宪那套分离体系打出来的。

我特意翻了下他晚年的采访。他说一句话挺戳人:“我做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是为了让中国人能挺起胸来。”你看,这话现在听都老派,可真有那种一针扎心的力量。因为那时候科研人员的工资,还比不上街边卖糖葫芦的。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这代人习惯了买手机看配置、谈新能源看补贴,可真遇到这种根上的技术,反而没几个人能叫出名字。我们今天说稀土,是当成资源;而他那代人看稀土,是当成国家的骨头。徐光宪2008年拿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已经88岁了,那一年我还在上学,对“稀土”这俩字完全没概念。现在回头看,他那代人不是在研究物质,而是在为国家打地基。

稀土这几年又成了新闻热词。美国、欧盟都在找替代供应链,日本还在开采海底稀土。可是现实是——他们手里有矿没工艺,有钱没体系。稀土分离不是挖出来就能用,它要几十级萃取,精度一差整个产品就废。徐光宪那套理论体系,中国搞了近50年,才稳在顶端。科技部2022年报告提过,中国稀土分离提取的回收率已超95%,这意味着几乎零浪费。而美国那边的工艺,回收率还在80%左右徘徊。

我看完这些数据,再回想他那句“挺起胸来忽然觉得这词其实挺准的。不是喊口号那种“挺是真能在国际谈判桌上不弯腰。稀土就是典型例子,别人想要,只能谈。这个“谈”的底气,不是靠情绪,而是靠几十年实验室的酸碱反应换来的。

但有点遗憾。他2015年去世,享年95岁。走的时候安静得很,媒体上没太多喧哗。那年新闻头条还在讲新能源车概念股暴涨,没人提到是谁让那些磁性材料、马达转得更稳更久。我们总是喜欢追明星科学家,可真有那种一辈子埋头搞技术的人,反而容易被忘在脚注里。

我有时候在想,这是不是也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喜欢看结果,却懒得问一句这结果从哪儿来的。徐光宪那代人,他们的科研路径比现在任何“逆袭”剧本都更难,但他们不讲故事,只讲公式。讲完公式就回实验室。

所以每次新闻上稀土又火了,我心里都冒出那句话——腰杆硬不硬,不是靠喊的,是有人一辈子替你炼出来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