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系AI生成
“软件竞争不仅是产品,更是生态的竞争。构建一个技术领先、能力共享、优势互补的优良生态,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国产数字化的进程。”5月13日消息,在腾讯云融合创新峰会现场,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表示。
自2020年融合创新产业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以来,国家政策持续加码。政策支持不仅体现在明确的时间点上,例如央国企在2027年底实现信息化系统100%自主创新,同时国家也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相关产业采购国产软硬件。
“我不认为目前融合创新还有大的困难点,从技术上已经解决了难题,财政问题也有国家政策补贴,我国融合创新产业已经形成了从基础软硬件到核心应用系统的完备生态体系。”李强说,“2025年,将是产业爆发的临界点。"
国产软件不是“消费降级”,AI驱动新需求
“DeepSeek火了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政务部门、央国企开始考虑接入大模型,大家的共识是,应该基于国产化的方式来做”,李强表示。
一方面,这是确保技术自主性与数据安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OpenAI 等国际头部大模型并不对中国市场开放,进一步推动了本土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同时,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对底层基础设施依赖性极强,从 GPU 算力集群、数据库到操作系统等核心环节均需体系支撑。
因此,在国产软硬件的替换进程中,大模型技术应用需求的涌现,更进一步驱动了央国企、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加速对国产基础软硬件的采购与部署。
李强也观察到,除了政策鼓励的2+8行业,其他行业也有需求,例如制造业以及一些中大型民营企业,考虑到未来可能会遭受的复杂局面,开始主动拥抱国产化模型和软件。“最重要的,国产基础软件由于各方面性能的提升,不再是备选,肯定是更优选。”他强调。
以数据库为例,行业公认,数据库最难替代的是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不仅数据量大,而且对于安全可靠、业务不间断运行等要求高,即便在迁移过程也必须确保每一笔交易的稳定运行。
腾讯云数据库TDSQL目前已覆盖超过1000家金融机构,其中,国内前10大银行中有7家用腾讯云TDSQL,40多家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都切换成了TDSQL,打破了该领域对国外数据库的长期依赖。
李强对此表示,业界对于国产数据库是不是能够替代海外数据库,已经没有特别大的争议,国产软件在不同项目上的成功验证,坚定了企业客户的信心。
“一开始大家很担心,用了国产软件是不是就‘消费降级’,能不能解决业务问题。当顾虑被打消之后,加上政策支持,行业的积极性会提升。尤其是科技竞争升级的背景下,从普通用户到到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都在考虑解决潜在风险,需求比以往多了很多。”他说。
国产软件,如何从单点替换到生态成熟
基础软件的安全可靠是企业数字化韧性的根本。国产软件替代绝非简单的技术替换,从单一产品突破到全生态构建,是产业链所有厂商的共识,腾讯也是其中一环。
“无论是数据还是相关产品,它的最终的替代不仅仅是数据本身,还涉及到一系列相关应用,我们要解决用户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培养足够完善的生态”,李强表示。
过去几年,腾讯构建了涵盖咨询规划、项目交付、系统运维、定制化开发及技术集成等全链条的生态合作体系,同时牵头组建融合创新联盟,聚焦解决国产应用生态中的兼容性难题。
腾讯云的全栈融合创新软件体系,包括基础软件“6T”包括数据库TDSQL、操作系统TencentOS、专有云TCE、专有云PaaS平台TCS、大数据TBDS、腾讯云TI平台,目前已适配主流国产软硬件生态系统;应用软件包括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乐享等。
目前为止,“6T”已经至少与60家生态伙伴的254个核心应用进行了前置的适配认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与50多家合作伙伴联合打造了65个具备可复制性的行业解决方案,覆盖政务、金融,也覆盖医疗、教育、能源、交通等30多个行业,降低行业的升级改造门槛。
同时,在产品解决方案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腾讯的咨询伙伴、服务伙伴,能够提供覆盖咨询、POC、交付、运维等全链路的一站式服务,组建了覆盖28个省、覆盖全行业的融合创新体系。
国内的融合创新产业主要是没有形成像英伟达、Oracle这样的生态,让每一个生态都能快速利用平台,接入大模型、提高效率、扩大算法,腾讯希望着力推动这类生态。
实际上是腾讯在着力推动的。所以在融合创新这次我们不仅仅是推出自己的产品,还有非常大的生态推动这样的策略和投入,比如说我们今天提到的,我们不仅有105款产品进入工信部软硬件图谱,还完成了2100项的互认证,这个非常重要。买了服务器过去没有软件能装得上,这个服务器没有任何价值。
对于生态合作体系的边界和定位,李强表示,腾讯坚持开放兼容的原则,所有硬件不绑定、软件全兼容。他还表示,在国产化软硬件替代的进程中,腾讯的策略是专注在擅长的软件领域,无论是AI还是数据库、操作系统,坚持一云多芯。(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帅,编辑 | 盖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