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过程中,我的思维发生了显著变化。起初,我充满激情但较为盲目,只看到机会却忽视了诸多风险与挑战。随着实践的推进,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地分析市场,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以精准的定位来打造产品。同时,我也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合作,懂得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攻克难题。面对挫折,我不再一蹶不振,而是迅速调整心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优化策略。这些思维的变化,让我在创业的道路上逐渐成熟,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哪里
“解决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和“做出自己也不完全自信的决策,并且让所有人一起来承担决策的后果。”
“解决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句话比看起来要沉重。在大公司虽然也有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每个问题自己都不是最终责任人,解决不了有老板,老板有老板的老板,向上永远是有人兜底的。最坏的情况无非是自己被开掉,事情没有解决的后果是层层向上去承担的。但创业时会有很多退无可退的情况,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且没有人能替你解决——很多时候就是没有PlanB。
“做出自己也不完全自信的决策,并且让所有人一起来承担决策的后果”,如字面意义。决策决定了团队的付出是不是有价值,小到几个人几周的付出,多到所有人一两年的付出。很多决策都像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盒子前永远无法确知团队x小时的投入会坍缩成生存养料还是沉没成本。而这个决策很多时候并不是深思熟虑到有足够自信的决策,而是到了“必须要做这个决策的时机”。这需要能力,也需要内心足够强大。
庆幸的是(偷懒的是)因为有足够棒的伙伴,我自己并没有承担太多这两类最大的压力,而是能专心在具体的业务上。
但依旧有很多接近极限的时刻,这种时刻是来不及惊慌或者烦躁的,像是被肾上腺素屏蔽了神经一样,机器般地寻找最优解和解决问题,然后“就这样过来了”。
二、永恒且快速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一个观察:创业里优秀的人都不是被“带出来的”。
而是自己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带”这个概念在大厂中适用,是每件事都有既定的方式,需要有人传授经验和方法,悟性高的学徒(我怎么用了这么个复古的词)能够很快复刻到更多类似的事情上去用,做的事情scope不断扩大,事情的级别不断上升,再学习,再领悟,再复制。很少有人会在大厂自下而上爬梯子的结构里,要去面对全然未知的新问题。
而创业环境里,虽然仍有需要经验和方法传授的“带”,但它只能指引学徒完成一个很确定范围内的事情。而创业中的新鲜和未知是每天的日常。每天都有大量新的信息和变化出现,如果依赖“自上而下”的输入,就会变成执行的工具;依靠自己的学习探索,才能够参与到更前置的决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提升。同时因为很多事情是新鲜和未知的,往往都不是在最初就有最好的方案和执行,会有很多分工之间巨大的缝隙需要去填补。这些巨大的缝隙,就是留给学习能力强的人的机会。
除了“信息/知识”类的学习外,也会随着公司阶段不断面对新的命题。小到一些制度设计的细节和bug,大到长短线目标的资源分配,都必须要不断学习。
在这里我的学习速度还不够。
三、什么是创业的mindset
永恒且快速的学习能力,对未知的舒适圈外的游走的兴奋大于恐惧,不患得患失,诚实,随时可以get hands dirty,逻辑能力,能够信任伙伴,有欲望。对了,还有passion。
之所以有“诚实”这个这么朴素的词,因为诚实面对自己和团队很重要,创业中做错事很正常,对错误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以上是目前我心里的画像,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在用这个思路去寻找。
它不一定是一些持续不变的品质,而更像是一种状态。需要先具备拥有这些品质的潜力,再等到人生的某个阶段,进入到这个状态。
经常会有聊到的小伙伴具备进入这个状态的潜质,但当下没有进入到这个人生阶段。这个时候就会等等看,也许有一天会一起合作。
匹配的经验在里面反而重要性很低,只是个门槛。
四、什么能决定团队的战斗力大小
更加纵向的各司其职。
大公司里通常是模块化的各司其职,是横向的,多个模块组成一个团队,每个模块的人的能力决定了团队能力,团队再作为一个模块去和其他模块协作,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团队。对每个模块的要求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创业环境里的各司其职是更加纵向的各司其职,比如:
有拥有强学习和探索能力的人,当有新的信息出现时,有合适的人能够去对信息进行研究和筛选,拆解成适配在自己公司上的方案。
有具备强项目管理能力的人,能够调配资源去执行,达到想要的结果。
有可以突破分工的边界去解决问题的人。
在模块的各司其职的基础之上,需要有工作习惯和方式上的各司其职。
其次是文化,文化是公司决策者的价值观,以及基于决策者价值观双向选择的团队的价值观的总和。比如:
愿意watch each other’s back的心态。
共同承担错误的后果并共同复盘,不一味追究责任。
人品很好的团队,互相能够信任——人品真的很重要。
五、现在市场上的机会到底是多还是少?
听到很多的抱怨,在职场上可选择的机会很少。
而创业环境中的烦恼反而是,机会太多,不断出现,要去抉择抓哪一个。
这里的一个区别是:你会认为哪些机会和你有关。
比如Deepseek出现时:
它是否和你或你在做的事情有关,会诞生属于你或者你所在团队的机会?
这个机会距离落地有多远?
落地后对你和你所在团队的价值有多大?
这是创业者看到一个机会时的“三省吾身”,然后尝试画团队和机会落地之间的最短路径。然后调研,观察,决策,可能在几十上百个这样的机会中发现一个值得投入资源去尝试。
六、“我有一个创业idea,想parttime试试看”
这句话经常听到。
不太可行。
经历得越多,越理解创业是个要么all-in要么不做的事。对心力和心态的要求,没办法“试试看”。
七、会诞生很可贵的友谊
不只是并肩作战的情谊,还有互相帮助成为更好的人:这会诞生可贵的友谊。
八、锻炼身体很重要
如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S.罗夏,作者:罗夏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