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前夜,电商江湖再掀波澜。
当所有人以为「低价内卷」是唯一出路时,小红书与淘宝天猫、京东的连环牵手,撕开了一道新裂缝——内容种草与交易转化的「世纪联姻」。
这一次,不是平台间的零和博弈,而是承认「你种草,我收麦子」的现实分工。天猫总裁家洛那句「全域运营的重要一步」,背后藏着传统电商对流量饥渴的焦虑;而小红书COO柯南强调的「全链路经营第一起点」,则暴露出内容平台对商业闭环的执念。
当618的战鼓擂响,这场合作究竟是电商行业「开放生态」的里程碑,还是「流量二道贩子」的权宜之计?答案或许藏在消费者滑动的指尖里。
2025年的电商江湖,早已过了「烧钱换增长」的草莽时代。
天猫总裁家洛在TopTalk上坦言:「全域运营的核心,是从站外抢人。」这句话背后,是传统电商平台日均活跃用户增速跌破5%的残酷现实(据QuestMobile 2025Q1数据)。淘宝天猫需要新故事:与超200家平台合作、微信支付接入、京东物流互通,本质上都在织一张「流量捕捞网」。
而小红书此刻递出的橄榄枝,恰似雪中送炭。
3亿月活用户、日均600万次「求链接」的刚需(小红书2024年官方数据),让它成为离消费决策最近的「欲望触发器」。但尴尬的是,这些被激发的购买欲,过去只能流向外部的淘宝京东。如今「广告挂链」功能上线,相当于在小红书的血管上嫁接引流管——用户点击笔记下方链接,直接跳转淘宝店铺。
对天猫来说,这是用最低成本收割精准流量;对小红书而言,则是把「看得见摸不着」的种草价值,兑换成真金白银的广告收入。
这种「你养鱼,我撒网」的合作早有预兆。
两年前的「小红星」项目试水,让美妆品牌进店率暴涨41.5%(淘天官方数据),证明种草与拔草联动的爆发力。但今时不同往日:当京东紧随淘天与小红书达成合作(微信公众号《山上》5月12日独家披露),意味着内容平台正成为电商巨头的「公用流量池」。
这背后,是行业共识——与其在站内砸钱做低效内容,不如借专业种草平台的「枪火」攻城略地。
「每天1.2亿次截屏行为,证明用户在这里找的是生活提案,不是商品说明书。」一位小红书内部人士曾如此定义平台价值。这种「弱交易,强信任」的属性,恰是传统电商缺失的基因。
数据印证了这种独特性:2024年淘宝天猫商家在小红书的笔记点击率提升20%,互动率飙升109%(「小红星」项目数据)。
更关键的是,小红书用户愿意为「氛围感」买单——运动品牌Lululemon通过素人瑜伽笔记引流,其天猫店进店率同比提升85%;某新锐香薰品牌用「失眠治愈」故事种草,客单价反而比纯电商投放高出30%。
这些案例揭示一个真相:在算法推荐之外,真实生活场景的「共情力」,才是撬动消费决策的杠杆。
但小红书的护城河不止于此。
其「去中心化」的内容生态,让腰部达人也能创造爆款。对比抖音头部主播占据80%流量的现状,小红书TOP1000达人仅贡献35%的互动量(2024年克劳锐报告)。
这种「蚂蚁雄兵」模式,既降低品牌投放门槛,也避免被超级主播绑架。当淘宝天猫把「三方账号共建」写入合作协议,本质上是在向小红书的「平民种草力」致敬。
小红书对电商的执念,堪称一部「屡败屡战」的悲喜剧。
从2014年跨境电商「福利社」,到2023年关停自营电商「小绿洲」;从强推「号店一体」闭环,到2025年重押「生活方式电商」,十二年间五次战略摇摆(《财经》报道梳理)。
最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董洁直播间卖出5000万单价的设计师家具,让小红书坚信「高净值用户愿为审美溢价买单」。但现实很快打脸——2024年引入白牌商家后,同类商品价格比1688高出40%(公众号《山上》调查),「精致滤镜」碎了一地。
此次向淘天京东开放外链,某种意义上是「止损策略」。
内部人士透露,小红书电商2024年GMV刚突破千亿,而淘宝京东早已站在十万亿量级。当自营电商陷入增长瓶颈(2025年新商家增速从8.1倍降至2.3倍),与其硬刚货架电商,不如转型「战争之王」。
而这步棋也早有伏笔:2023年开屏广告跳转第三方、2024年推出小红盟/小红链,本质都是「用内容换佣金」的管道生意。
但妥协背后仍有坚持。
柯南在发布会上强调:「种草是全链路经营的第一起点。」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小红书不会放弃电商,只是换种活法。其2025年重点扶持的买手直播、设计师品牌店,正试图在「开放引流」与「自营闭环」间走钢丝。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战术能否成功,或许取决于一个关键问题:当用户习惯点击外链跳转,小红书商城会不会沦为「试衣间」?
这场联姻最现实的受益者是品牌商家。
过去在小红书投广告,只能看点赞数盲猜效果;现在通过「种草星河平台」,能追踪从笔记阅读到天猫成交的全链路数据。某运动品牌市场总监算过账:联合投放ROI比纯站内广告高1.8倍,因为「省去了用户自行搜索的流失环节」(品牌内部测算)。
更诱人的是投放门槛降低——天猫把起投金额从5万降到0元,这对预算吃紧的新品牌堪称救命稻草。
但对平台而言,利益分配暗藏隐患。
小红书首次开放全链路数据(包括阅读、收藏等核心指标),相当于把命门交给合作伙伴。若未来淘宝利用这些数据优化自家内容产品「逛逛」,小红书可能面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风险。
反观淘天也非高枕无忧:当小红书成为流量入口,品牌或减少在淘宝站内的广告预算,导致「引流成本」不降反升。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生态冲突。
小红书2025年力推的「买手电商」,主打设计师款、小众品牌,这与淘宝天猫的「爆款逻辑」天然相斥。当用户在小红书种草后跳转淘宝比价,可能引发新一轮价格战。
某家居品牌创始人坦言:「我们现在小红书推限量配色,天猫卖基础款,就怕消费者发现价差。」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运营,正在考验品牌的平衡能力。
618大战前夕的这组合作,像一面镜子照出电商行业的集体困境:淘宝京东苦于流量枯竭,小红书困于变现无门。双方各退一步的「开放生态」,看似是皆大欢喜的最优解,实则藏着「与虎谋皮」的凶险。
对消费者而言,种草到拔草的链路缩短或许是好事。但隐患同样存在:当小红书笔记铺满「广告挂链」,那份让用户痴迷的「真实分享」是否会变质?当算法同时掌握你的审美偏好与比价记录,消费选择会更自由还是更被操控?
回望互联网发展史,每一次平台开放都会催生新物种。这次合作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内容平台专注制造欲望,电商巨头负责满足欲望,而品牌在中间织就一张「全域营销」的大网。
但别忘了,这张网的每一根线都拴在用户注意力上——当他们厌倦了被算计的「完美生活提案」,所有精妙的商业布局都可能瞬间崩塌。
正如百联咨询庄帅所言:「匹配度高不等于能长久。」小红书的电商长征远未结束,而淘宝京东的内容化野望也刚起步。
618的销售额战报终会褪色,但这场实验留下的真正遗产,或许是让行业重新思考:在流量焦虑的迷雾中,什么才是值得死守的城池。
END
文内数据来源:新浪财经、证券日报、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