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人,人不是神。人会犯错误,重要的是能够改正错误。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以及OTA限制马力争议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小米和消费者去协商解决,在法律的边界内,事情总会解决的,这个不多说。
我想说的是两点,一个是企业家IP的问题,一个为什么要支持雷军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老板和公司的绑定不对,但从小米汽车入局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绑定了雷军的IP,起到了超常的营销效果,小米汽车不会取得现在的成绩。
甚至可以说,这件事未必能做起来。毕竟在新能源造车领域,失败的玩家太多了。
马斯克跟特斯拉绑定的模式,已经证明是企业家IP这件事是可行的。
权衡利弊吧。雷军未必不知道企业家IP跟产品、公司绑定的风险,但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和选择。
我们看特斯拉的市值起伏,往往是跟马斯克有某种关系,这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其实别的车企老板未必不想学马斯克,可惜大都学得不到位,唯有雷军是学到了其中的精髓。当然这也跟雷军从金山到小米手机一路走来特别踏实有关,特别是在小米手机期间,他积累了很多的经验,长了很多功力。
所以,只是说“让雷军走下神坛”,或者说什么“盛极而衰”,都是外行和势利的认识。
如果雷军这么容易就失败了,那雷军过去的路也就白走了。另外,不要教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如何做决策。
真正重要的是产品,是客户。
风波这么大,关键还是在产品上面。产品是底线,是大原则,而且这又牵扯到企业价值观的问题,这才是对小米和雷军最大的挑战。
其实我倾向于认为雷军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是不知情的情况,他就像是公司推出了的首先产品营销官,他未必清楚这辆车所有的细节,他的任务是把公司告诉他的产品卖点说出来,让消费者相信这个产品好。
想一想,不管是小米手机还是小米汽车,从性价比的层面讲,是不是划算?存在即合理,小米的成功不仅仅是靠雷军这个IP,根基还是在产品上。
客户认可,愿意掏钱购买,这才是根本。
至于对雷军、小米营销方式的不认同,那是另外一回事。什么叫竞争力?客户买我的产品,不买你的产品,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要支持雷军?
支持雷军,主要是因为雷军这样的企业家值得支持。在企业界,像雷军这样一路走来经得起推敲,数十年都是勤奋敬业的老板,并不多。
为什么一定要看别人的“盛极而衰”呢?为什么不能乐见其成,让一个企业家、企业家IP长盛不衰呢?
人总会有犯错的时候,企业大了,也会出现漏洞和不足,我认为还是要宽容,不能一出现问题就要一棍子打死,因为一个错误就彻底否定了别人的一切。
而且企业家IP不等于是“饭圈”,雷军也未必想要被捧上神坛,“我并非爽文中的英雄,也未曾考过700分,更没有在人生低谷时拥有40亿。”对于一些夸大其词的说法,比如“小米只花100多亿就把车造出来了”等,雷军也澄清过是误解:
我们在汽车研发花了130多亿,其实我们有工厂建设,一万多人的工资费用,我们到现在大概花了300个亿左右。虽然我觉得小米汽车也干得不错,但是没有好到营销号说的都封神了,大家不要神化雷军,雷军和大家一样也是个普通人。
誉满天下者必谤满天下,这是社会规律。正因为如此,越要在“谤满天下”的时候多一点支持。如果一个企业失败应该是产品和经营管理上的失败,而不能是被人唾沫砸死的失败。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在产品上,确实是细节决定成败。同类产品之间竞争到一定程度就是1%的差别,谁对细节更注重谁赢。反之就会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所以产品是企业的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你是通过产品赚客户钱的。
雷军表示自己面临“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说明他是认识到问题所在了。现实的反馈是最真实的,其实哪有什么产品是完美无瑕呢,这根本不符合客观事实。
余承东曾提到自己被任正非批评,不要光讲自己的产品什么好,也要讲有什么缺点。这才是境界,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物极必反,成功不如成长。
要知道,一个事物必须包含自身的反面才能长久。
最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