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税高压的形势下,中国卖家纷纷面临艰难抉择。赴美生产曾被视为一种应对策略,但现实却让他们望而却步。高额的关税成本以及复杂的海外生产流程,使得不少卖家在权衡利弊后选择放弃。他们深知,赴美生产不仅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应对文化差异、法律监管等诸多难题。这些卖家深知,在当前的贸易环境下,坚守国内市场或许是更为稳妥的选择,以免陷入赴美生产带来的诸多风险与困境之中,从而坚定了继续在国内发展的决心。
在美国对华加征高额关税的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到美国生产是否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
“中国材料、美国组装,小工厂,大贸易,未必不是一条可选之路。”近期,有自媒体博主宣扬低成本成为美国本土制造商的新方法,即把尾端组装线搬到美国,引发了很多业内讨论。
在美国创业的华人Shawn说,一些品类在美国做供应链末端的组装、加工,不是新鲜事,已存在多年。只是今年随着加征关税以及小额包裹关税政策的变动,很多跨境电商从业者才开始注意到。
比如很多POD(Print on Demand,按需印刷)企业在国内低价采购T恤、杯子等,在美国按照消费者需求印刷文字、图案。但是,POD厂家能在美国扎根,是因为POD生产流程高度成熟,甚至可以全自动生产,避开了很多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障碍,包括人工成本高、本土供应链缺失、技术人才稀缺等。
而其他制造业工厂,似乎很难抗住在美国生产的高额成本。2022年,美国发布了《芯片与科学法案》,鼓励半导体和设备制造企业到美国建厂。据媒体报道,到2024年8月,响应美国投资案的企业中,约40%的项目已出现进度延误或暂停。
一、人工贵、风险大,美国只能做简单的组装
近期,有在美国的华人自媒体博主在视频中展示了美国的组装生产线,视频中有拿着电动螺丝刀的工人在组装橱柜,看起来操作很简单。
他宣称,成为美国本土制造商,不需要投入几百万美元,租仓库、搭几个工作台、运一些简单的设备、招几个工人就可以了。在此前的视频中,他还拍摄过其他组装生产线。
当前,在社交媒体平台很容易联系到做尾端组装、代加工的工厂,有诸多相关帖子,很多华人声称能提供木工、钣金、焊接、组装等技术服务。
美国硅谷公司法律师刘晓笑分析,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企业从国内运成品到美国销售,成品货值较高,企业需要为其缴纳高额关税,相对而言,零部件价值较低,需要缴纳的关税较少。
不过,她特别指出企业若把零部件运到美国,在美国做组装,组装工作最好不要太困难,因为美国劳动力成本很高,技术工人薪资尤其高。
在台湾PC品牌任职美国区负责人的Shawn也表示,美国特别是加州长期缺人工,更不要说“产业工人”,例如随便请一个水电工,最起码要支付150美元的基础费用,而且可能要排队等十天半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华人在美国做的尾端组装加工厂规模普遍不大,做不到大规模生产。
Shawn透露,这些工厂的员工规模最多十几二十个人,若再扩大规模,需重新考量投资回报率和运营风险,这对学财务出身最后做战略咨询的Shawn来讲至关重要,“某一天不小心碰到一个法律红线,被员工告了,可能十年白干了。”
他说,对美国尾端组装感兴趣的企业,普遍倾向于让当地华人公司代工。但从长远看,它们只有到美国建自己的尾端组装线,业务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他预测,行业最终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高朋(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邹志卿则分析称,大中型企业在美国可能会面临环保、劳动、安全、税务、隐私、产品责任、盗窃、各类纠纷、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诉讼和政府调查的潜在风险;并且由于政治性因素对于商业的干扰以及美国盛行的律师诉讼文化,建议至少要预留出销售额的2%~4%用于处理各类合规争议及政府调查。
他补充说,相较而言,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被定向执法或起诉时,从原告、原告律师和政府的角度“性价比”不高,因此未必在潜在违法初期就会被执法或起诉。但如果政府或原告利用AI和数字化工具以及批量诉讼机制,则会显著提升执法和诉讼的“投资收益率”。
二、Made in USA?没那么简单
在美国对华关税已经飙到145%的背景下,有一些跨境电商从业者开始探究在美国生产的方法,包括在美国创业的华人和在国内的一些从业者。
Shawn的公司Bizwyse LLC原本是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正逆向物流及全套RMA等方面的服务。他准备投资做供应链末端的生产或组装,公司有现成的技术工人、生产经验和老客户,他觉得自己有优势。
他提到一个细节,最近由于政策变动,向他咨询的国内商家太多,他只能礼貌拒绝一些不熟悉的和明显短期投机主义的客户。他认为,在美国把供应链末端做精做深,对长期主义的品牌化出海企业有非常大的价值。
Shawn计划在美国做末端供应链,不仅是要在美国建组装线,还希望和客户一起配合给产品名正言顺地贴上“Made in USA”的标签,从而享受税收减免、从而更好提高产品溢价。
根据咨询机构Morning Consult 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近三分之二的美国消费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经常寻找“美国制造”的产品——许多人愿意支付溢价,尤其是婴儿潮一代。
但是,要给产品贴上“Made in USA”标签没那么简单。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规定,贴有“Made in USA”标签的产品必须全部或几乎全部在美国制造。所以,产品若只在美国做尾端组装,断然是不符合FTC规定的。
FTC官网举了个例子,一款台灯使用了美国制造的黄铜、灯罩以及进口的底座。由于底座是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FTC判定其“Made in USA”的标签具有欺骗性,尽管底座只占成本的一小部分。
除了政策限制,在美国生产成本都比国内高,比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地都要高,“Made in USA”带来的好处能抵消如此高的成本吗?
Shawn回应说,这是个财务和生意模型问题,产品是否适合在美国做末端供应链,要看“Made in USA”标签能否带来高额溢价、丰厚利润,产品毛利高产量高、有品牌价值、擅长本地化的企业才适合在美国做尾端组装,所以对甲方的组织和系统能力都有一定门槛。
品牌工厂咨询了多位以美国市场为主的跨境电商卖家,他们均表示没有在美国建厂或者把尾端组装搬到美国的打算,搬去关税低、成本低的地方生产更划算,比如东南亚。
4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宣布暂停对75个国家征收“对等关税”。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政府都表态要严查商品原产地信息,防止其他国家借道规避美国关税。
三、等待、观望,疯狂买地
在关税政策的频繁变动中,与迫切想做尾端组装的Shawn不同,很多人都在观望和等待。
Cross Border Counselor LLP律师张宁告诉品牌工厂,近期美国房价很低,一些中国人在美国“疯狂”买地,但买了也只是放着,真正开工建设的很少,绝大部分人都在观望。
据她所知,他们买地有多种因素,有的人想建海外仓,因为这方面的需求很大,有的人想要“Made in USA”,也有人只是为了投资“抄底”。
即便是受到美国有待的半导体制造领域,动静也不大。张宁的客户中,有的尝试把复杂一点的生产线搬到美国,但这种尝试也是规模很小,放在美国的主要还是封装、测试等后端工艺,且成本是中国的七八倍。
同为常驻美国的律师,刘晓笑察觉,律所覆盖的华人客户群体非常广,但最近几个月,美国关税政策剧烈变动,来咨询美国投资建厂事宜的客户很少。
她倒是通过客户间接听到过国内一些企业的想法,比如收购美国工厂。她直言,认为收购美国工厂存在可能性的人,往往对美国不太了解,从来没有在美华人客户问过这个问题。
对于华人而言,在美国建厂、收购工厂的成本、难度和风险都是巨大的,关键是政策也不确定。刘晓笑无奈道,“政策一天三变,今天加征100%,明天可能降到50%,后天就可能变成200%。”
她指出,关税政策频繁变动,企业就很难确定利润范围,因此不会去做巨额的长期投资。商业地产的租约一般较长,企业违约成本很高。
等到关税税率步入稳定期,在美国做尾端组装、加工的可行性、发展前景才能真正得到验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作者: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