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宣布今年退休,这背后隐藏着四个真相。其一,他虽告别日常管理,但智慧与经验仍将影响金融界。其二,其投资理念历经时间考验,成为众多投资者的典范,即便退休,这种影响力也将持续。其三,他的退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曾引领全球资本市场的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四,他的财富传奇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对商业和投资的深刻洞察与坚守。他的离去,让人们在感慨的同时,也更加珍视他所创造的价值。
昨日,巴菲特在今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宣布,到了年底,自己将会辞去CEO职务。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超60年,几度春秋,美国总统都不知道换了多少个了。如今,在挚友芒格去世不到两年后,巴菲特正式宣布退休,令人感伤。
接班人是Abel,如今负责伯克希尔除保险业务以外的所有事务,而保险业务负责人Jain,这次股东大会和巴菲特“分坐”Abel的两侧。
座次上就已经透露出交班意味,很多问题也是Abel首先开答,而且老巴的嗓子确实不行了。
相信巴菲特退位后,包括专门负责投资业务的二佬Combs和Weschler在内,这些人都依然会是伯克希尔的中坚力量。
另外,预计老巴退休后,会由大儿子Howard出任非执行董事长,具体时间未定,Howard和长女Susan如今都在伯克希尔的董事会。
自巴菲特买下这家“纺织厂”以来,伯克希尔每股账面价值年复合增长率19.9%,将近SP500的两倍,为股东带来了5,502,284% 的累计回报。
也就是说,1965 年投资1 万美元,如今超过5 亿美元。
但是,历史上,伯克希尔的股价,多次出现高达50%的跌幅。
在8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11岁买入6股Cities Services),巴菲特的人生几经坎坷,多次面对亲人和好友的相继离世,他自己也从“奥马哈乡巴佬”成了出入国会晚宴的明星人物,从福布斯首富到被质疑“What’s Wrong Warren?”,从国民股神到跑不赢指数,从看不懂科技股到重仓苹果大赚。
坦白说,公众对巴菲特的认知,经历过多次起落,哪怕到了今天,世间依然多有对他的误解和偏见,这篇文章就来浅谈有关老巴的四个真相。
一、市场先生or人性套利?
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提出了Mr. Market的概念,一句话总结就是,市场先生这货是个神经病,别去理他。
市场先生会每天亲自登门,报给你无数价格,99.99%的时间里,你应该无视,只在极其极其少数的时间里,你可以逢低买入或者伺机抛出。
很多人普遍认为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只是因为他“买入便宜股票,然后长期持有”。
但是深入分析后也会发现,巴菲特赚取的利润里,不只是股票低估值修复的那部分“内在价值”,也包含了源自于人类非理性行为(贪婪、恐惧、过度乐观与悲观)带来的“套利回报”。
这可以算是一种“人性套利”,利用市场对周期、热点、短期绩效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自由现金流制造能力的机会,在恐惧盛行时买入,在贪婪泛滥时卖出。
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市场一片恐慌,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在避险时,巴菲特果断地投资高盛、美国银行等机构,通过极度有利于自己的协议,赚取了丰厚的回报。
再往前追溯到80年代,对可口可乐的投资,事实上并非可口可乐的内在价值已被完全低估,而是投资者对短期问题的过度恐慌或担忧(比如被百事可乐反超),忽略了其长期的品牌优势和护城河。
但是巴菲特似乎总是理解这一点,他并非如他老师那样完全避开市场先生,而是经常尝试利用人性带来的“套利机会”。
二、资金的结构性不对称:浮存金和递延所得税
如今已算广为人知的是,巴菲特的投资之道中,包含了“资金的结构性不对称”而带来的杠杆效应,也就是“用别人的钱、却不用付利息地长期累计复利”。
理解这种资本结构,才是向他学习而非盲目模仿的关键。
保险业务,在客户缴纳保费到未来理赔之间,会形成一笔暂时属于公司可支配的资金池,这就是浮存金。
巴菲特 2024 年的股东信中披露,伯克希尔的浮存金已从2000 年的460亿美元,增长到1710 亿美元,这笔资金历史上大部分时候的利息是0,甚至为负。
因为,伯克希尔多数年份的承保结果为正,也就是他在获得“免费融资”的同时,还赚取了承保利润,这就是为什么浮存金的真实成本可以为负。
简单说,浮存金就是0 息永续贷款,它在本质上是无限期的、可滚动续期的负债。
与银行短期融资不同,它永远不需要在固定日期归还,只在需要赔付时流出,每年都会被新增保费补充。
若承保有了盈余,就相当于巴菲特“拿到一笔别人倒贴利息的贷款”,这远胜过传统融资工具。
而且,由于伯克希尔极少卖出核心持股,资本利得税被无限递延,相当于再获得一笔无息贷款,两者叠加,在时间上的复利更加显著。
当市场先生恐慌了,流动性紧缩了,巴菲特手握浮存金与巨额现金,就可以向急需资金的公司,换取包含认股权的高股息优先股,收益大幅超越指数。
比如2008年,高盛不得不吃下的50亿美元10%股息的优先股,换算成每日利息,就是140万美金。
三、信任,到底值多少钱?
巴菲特曾说,自己喜欢投资ROE高的公司,因为这样的公司,必然有什么“资产”没有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这种资产贡献了ROE的分子,但是却不增加分母,比如消费公司的品牌资产。
然而,在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上,有一项重要资产也往往被人忽视:信任。
信任,也可以称之为道德或者声誉,是如何提高一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的?
1、卖家愿意贴钱,把公司卖给伯克希尔:家具零售商 RC Willey 1995 年以1.75亿美元成交,放弃了2 亿+的更高报价,只为换取“伯克希尔永不撤资、终身自治”的承诺,这相当于伯克希尔凭声誉直接“赚”到了2500 万美元。
2、投资人为了借钱给伯克希尔,倒贴利息:2002 年,伯克希尔发行全球首单负利率公司债 SQUARZ,名义票息3%,但持有人需每年反向支付3.75% ,以保留认股权,伯克希尔实际融资成本:-0.75%
3、危机时刻,优先获得deal:如前所述,2008年的高盛、还有2019年的Occidental 等公司,在资金紧缺时主动找上门,接受高票息和认股权证+优先股结构。
而且,市场先生越恐慌的时候,信任溢价往往越高。
伯克希尔几乎60 年的零违约纪录,使其往往成为企业并购首选的白衣骑士,声誉本身又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形成正反馈。
相较于投资能力和浮存金资本结构,信任是更难复制、也更难摧毁的护城河,因为:
它无法通过短期努力获得,只能通过数十年一以贯之的坚持积累;
它无法被轻易复制,同行哪怕明白了,也无法迅速打造类似的信任;
它能持续吸引最优质的企业家与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巩固竞争优势。
四、耐心,又到底值多少钱?
巴菲特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是把市场极度缺乏的“耐心等待”,打造成了某种“稀缺资产”,再把这份资产在合适的时机高价出售。
在短视和焦躁盛行的金融圈,真正的“阿尔法”,有时就藏在时光的长河之中,谁更有耐心,谁就能拥有别人买不到的定价权。
在别人不愿等待、或者等待成本高昂的时候,巴菲特可以把时间和耐心,转化为现金流或者议价能力。
根据纽约证交所数据显示,1950 年代,美股平均持股期约 8 年。如今,这个数字不足 6 个月,市场对“等待”的忍耐度,只剩当年的 6%。
我们都知道,机构有流动性和绩效考核的双重压力,有的公募基金和对冲基金,面临季度甚至月度赎回窗口。一旦净值回撤,就可能被迫平仓,他们的股票持有期,平均不到1年,大概只有10 个月。
越频繁的买卖,就越得缴纳券商佣金和资本利得税,而长期持股形成的“账面浮盈”,基本不征税,这就成了前文提到过的递延所得税了。
祝老巴退休生活一切顺利,长命百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个胖子的世界,作者:柳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