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一轮 00 后的创业小高峰悄然兴起。00 后们以其独特的思维和无畏的勇气,纷纷踏入创业的浪潮。他们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创新,将互联网、科技等元素融入到创业项目中。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有的凭借着对时尚的敏锐感知,打造出引领潮流的品牌;有的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出便捷高效的应用程序;还有的聚焦于环保领域,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用行动证明,00 后的激情与活力在创业舞台上熠熠生辉,开启了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
90后已经进入AI和机器人领域的核心区,00后正登上时代舞台。
你看,DeepSeek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马斯克旗下xAI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22岁,最小仅19岁。宇树科技王兴兴是90年的,智元机器人彭志辉是93年,月之暗面杨植麟93年,松延动力姜哲源是98年,星动纪元陈建宇92年,云鲸智能张峻彬90年……
自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5年DeepSeek系列大模型引发全球关注,人工智能技术以“月迭代”的速度重塑了商业生态。这场技术革命不仅带来算力与算法的突破,更催生了近两年中国AI与机器人领域的创业小高峰。
这一轮创业潮的显著特征是:方向高度聚焦于AI应用与机器人,而90后与00后成为主力军。
“这是时代赋予的红利”,正如90后创业者Wels所言:“我很幸运赶上了三次技术革命——单机到互联网,桌面到移动,以及现在的AI。”
一、“AI爆了,一切就像是为我们准备的”
“AI爆了,一切就像是为我们准备的。”今年春天,98年的AI创业者王轶带着项目频繁约见投资人,百忙之中与我约见并告诉我这个直观感受。
在这之前,王轶已经在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做筹备。从小看着乔布斯和马斯克的故事长大,王轶上学期间就在心中种下创业的种子。他清楚大学毕业即创业的路径过于莽撞,于是在2021年毕业后先去互联网大厂历练一番,“先工作一两年积攒一些经验即可,打工过久容易把激情打没,没劲儿了。”
就在打工中途,王轶就碰上了AI的爆发,2022年的Q1,ChatGPT将AI点燃,对他来说,一切就是那么刚刚好。于是,他毅然投入了自己的创业之旅,拉上了几位之前就联系好的同龄人,计划一起做一个AI社交类项目。项目初有模型,2025年的春节,DeepSeek就爆了,AI新的浪潮再度掀起,王轶激动的同时更加紧锣密鼓地打磨产品。
与此同时,由于早早关注AI创业,王轶常常在上海、硅谷两地参加创业活动,并组织了一个中西方AI创业交流群,共同探讨和分享AI的一切。从2022年开始到现在,群数量增加至几十个,群员活跃,“基本都是95后、00后”。
有这种兴奋感的不止王轶,被朱啸虎投资的AI营销企业Aha Lab的联合创始人Wels同样有此感受。
“很幸运我能遇到三次技术革命。”Wels是一名90后,上海人,他告诉我,他的创业从高中辍学开始,至今已经十七八年的时间了,这期间他碰到了三次技术革命,单机到互联网,桌面到移动和现在的AI。
实际上,公司的CEO是一位更年轻的00后,但同样是老练的创业者,高中开始辍学创业,成为了中国做海外红人营销成绩最好的人之一。在Wels看来,上大学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要去做一件对人类有贡献的事。“我们很早就有了很明确的认识目标,并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Wels介绍,“OpenAI到ChatGPT4之后,展现了优秀的内容理解能力。DeepSeek出圈后,模型的成本和可选性又有了大的飞跃,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目前,Aha的AI Agent团队,已展现出颠覆传统KOL投放模式的潜力,取代了达人营销几乎全部环节的人工成本。也因此,Aha Lab拿到了锦秋基金和朱啸虎的投资,目前还在接触下一轮美元资本。
资深猎头蓝天也从ChatGPT爆发后迅速开启创业之旅,他找到了大厂懂技术的人一起搭伙,一开始想的是代理GPT渠道,后转型开发了一款母婴类AI工具,随着DeepSeek的再度火爆,他更加坚信正赶上这波时代机遇:“留给我的机会不多了,我得抓住这波浪潮。”
00后、90后已经成为了这波AI浪潮创业的主力军,这无可厚非。
一方面,作为互联网原住民,00后与90后从小接触智能设备,其技术直觉和工具整合能力显著优于前代。相较于中年创业者,年轻人对技术颠覆的适应力更强。
也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这一趋势:2025年AI领域高潜力公司中,90后创始人占67%,00后创业者同比增长120%,失败项目平均存活周期仅6个月,但年轻团队重启速度更快。
关于年轻团队的优势,蓝天也颇有感受:“我们正在招募年轻的人才,我们的创始团队以80后为主,感觉整体有些‘中年油腻’了。我们发现做AI这个事最好还是找年轻一点。这真不是自嘲,我们发现年轻人的思维就是比我们开拓一些。”
其次,AI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工具开源化,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例如,DeepSeek推出的低成本AI模型,将大语言模型开发成本压缩至传统方案的1/5,使小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能以极低预算实现技术落地。而且,年轻创业者更倾向“轻资产+敏捷开发”模式,与AI技术快速迭代特性高度契合。
相信随着AI技术持续迭代与创业生态完善,这一群体或将主导未来十年科技创新的主流叙事。
二、务实的、全球视野的
作为物质丰裕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95后是更会为自己活的一代。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目标清晰,更不避讳谈钱。因为是互联网原住民,消息灵通,很快就能了解到外面环境的形势,做起事来也相当“识时务”。
比如,王轶的创业方向就曾经历过大的变化。他们一开始计划的是做一个AI时代的社交软件,但这类项目往往需要先规模化,比较像早期互联网时代的需要规模效应的项目。但在网络上以及与外界交流中发现,投资人早已对这类项目不感兴趣。
他看到有朋友创业做AI记账小工具,几个人就赚到足以支撑团队的钱,不需要像他一样苦做PPT,一遍一遍和别人讲故事。这让他恍然大悟,从小的工具切入,产生现金流才能谈未来。很快,他调整了项目方向。
另一个案例,就是朱啸虎投资的Aha。曾主导移动互联网时代多个标志性战役的朱啸虎,在AI浪潮下的态度曾甚嚣尘上。从结论上来说,他并不看好基础大模型这类需要持久战的项目,更青睐能够快速创收的项目。Wels也坦言,朱啸虎投资他们除了看中他们解决了真需求,有网络效应能够自我构建壁垒外,他们的模式和传统模式对比不需要垫资,有比较好的现金流模型。
蓝天的团队路径也是如此。其项目依托某社交平台的精准投放后已经取得了每月稳定的现金流。“活下去比估值重要。我们砍掉所有‘酷炫’功能,专注孕妈刚需。”目前,团队还是希望进一步收集孕妈数据,以实现后期商业化。公司也吸引了一线奶粉品牌的注意,曾发出收购邀约。
在投入上面,他们也持谨慎态度。“现在我们的扩张会很谨慎,现在的市场大环境下,大家会本能地削减人才投入。”
投资人Jojo告诉我,他观察到的一组体感数据:5人以下团队占比从2020年的32%升至2025年的68%。这一切依托于工具链的成熟大幅降低创业门槛:Coze、Dify等低代码平台让单人开发者可三天上线产品;大模型API调用成本同比下降40%,使小团队也能参与技术竞赛。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创业趋势主要是以上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与早期AI企业烧钱换规模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务实导向,也折射出资本市场的转向——2025年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中,70%投向已有稳定现金流项目。“在具身领域,投资人都在关注灵巧手这类能够率先实现商业化的团队”,Jojo说。
除了务实,这波创业者更具全球观。
我们熟悉的80后创业者主要追寻着马云、马化腾的步伐,看的是柳传志、段永平等人的故事。总的来说,国内和国外就像被一堵无形的墙切割开来。在商业模式上,很多创业者是把海外的商业模式copy过来本土化就行了,整体的创新力较差。
90后、00后作为互联网与AI技术原住民,看日漫韩剧美剧长大,天然具备全球信息同步能力。他们通过GitHub参与全球开源项目、在Kaggle竞赛中与海外开发者较量,形成“技术无国界”的思维惯性。例如,梁文锋团队通过开源大模型架构,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迭代,其技术社区中30%贡献者来自海外。这种成长背景使其更早关注技术标准的全球话语权,而非单纯的市场复制。
此外,新一代创业者生长于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时代,供应链能力跃升为其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新一代创业者从创业首日即瞄准全球市场与技术前沿。”Jojo认为,接下来,全球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中国创新者的生存题。未来,这种全球观或将重塑国际创新格局,会使中国从“技术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
三、困局多重
无论是AI工具还是具身智能,这波创业小高峰的背后都需归因于AI技术的巨大跃进。站在当下时局,很多人说AI可以把各行各业再重塑一遍,但实际上当前的困难依然多重。
在巨头林立的当下,创业方向依然具有局限性。在国内,AI创业方向更向C端工具型、场景类落地较多。在硅谷,创业方向更加围绕B端,B端的项目被大厂收购的路径成熟且活跃。而C端创业机会较小,早已被苹果、微软、谷歌、字节等巨头占据,对于初创团队来说,变现难度更大。
机器人赛道中,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率先向如汽车装配、精密焊接的工业场景,商场导览、养老陪护等服务场景进发。仿生关节设计、多模态感知融合作为技术攻坚的方向。
而且尽管浪潮掀起,融资困局仍然明显。
2024年AI领域融资事件同比下降16%,主因是大量项目未能证明商业化可行性。2025年一季度,AI领域机构融资笔数同比下降25%,“机构鲜少出手”。不少创业者都告诉我这一事实。
这背后除了和商业化相关外,也与一级市场资金端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VC募资难度加大,2024年部分机构从养老金等渠道获得的资金减少20%~30%。同时,美元基金缩小规模,而人民币基金偏好成熟期企业,加剧早期项目融资难。
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初始团队对个人天使投资的依赖度显著提升。王轶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他不想找机构,更想找个人天使,对于机构需要业绩对赌的流程,王轶有些望而生畏。
对于已经创造了现金流的项目,蓝天表示,为了让项目具有更深的场景,更期待产业资本的加入。“他们懂场景且容忍长周期。”也曾有VC告诉他们,要是放在互联网时代肯定很好融钱,但是时代变了。“我们接触的机构出手都很谨慎,哪怕我们现在已经创造了现金流。”
此外,当前创业的风险之一还来自于技术颠覆得太快,有快鱼吃慢鱼的生死竞速之感。比如,DeepSeek V3模型的发布,就让数十家AI写作工具一夜过时;宇树科技H1机器人的开源设计,则直接冲击中小机器人企业。
“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团队必须保持‘半月迭代’节奏,慢一步即出局。”Jojo表示,当前成功的AI应用均具备三大特征:垂直场景、数据闭环、成本可控。
“现在90%的产品是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的,只有速度足够快,数据量足够多,场景理解足够深。”Wels同样这样认为。
(文中王轶、蓝天、Jojo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