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己的商业模式被摧毁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行动。首先,要迅速进行自我反思,深入分析商业模式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然后,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和潜在的商业模式创新点,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应对困境。还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此外,要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培养,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应对挑战的勇气,为企业的转型和重生奠定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2 Richard,作者:Richard Song,题图来自:AI生成
周末看到一篇文章:Flexport 执行长Ryan Petersen表示,自关税生效以来,从中国到美国的海运订单量下降了60%。对许多美国小企业来说,关税不是一点额外成本,而是会直接毁掉原本可行的商业模式。长期维持如此高的关税将会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公司倒闭,数百万名员工将失业——这是灭绝级的风险。
想起来我自己有不少朋友的Business都依托于从中国进口商品这整个生态系统,这篇文章更像是与朋友的周末聊天吧。
自己做任何Business和打工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自己做Business会随着外部环境有各种波动,没啥商业模式能赚一辈子的钱的,所以自己的商业模式“一时被摧毁”其实是“常态”。感觉平均每3~5年就得有一次小调整, 每5~10年就得有一次大调整。
结合自己的过往经历,个人发现下面的事情可能会有帮助(这不是心灵鸡汤,纯粹个人实际经历后发现有用的):
1. 早行动比晚行动好。反正压根没可能不行动,那样子Profit Margin肯定被逐渐逼死,那还不如早行动。当然了,早行动肯定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试行新的东西,无论是新的上下游供应商/客户,还是新的企业方向、方法等,反正“坐着干等”绝不是我们的风格。
2. 对接触的所有人 Be Nice,因为真的不知道啥时候就会在新的领域和之前的人产生什么想不到的接触。Not Joking here,Really! 当与人为善时,进入新领域找人帮忙时会顺利很多。而且在新领域也可以和老朋友们一起共事,还省了很多磨合。
3. 自己做Business一个巨大问题是自己当老板时,平时“没啥人唱反调”, which 长期危害很大。所以多珍惜那些“你很讨厌”的人。
4. 平时就“东瞅瞅,西看看”,闲暇时间“研究研究这,看看那”。转型时莫名其妙间那些“闲杂技能”就会成为“新主力”。
5. Keep Moving,经常哪怕只动一点点,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最怕的是“一点都不动”,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好了。“人挪死, 树挪活”。
Again,以上这些都不是心灵鸡汤,每一条背后都有很多故事,只是不想细节了。
我们就以这次被影响很大的从中国进口商品在美销售/供货的朋友们来说,以下不妨尝试一下:
1. 进口被打击,出口不就是被鼓励嘛!我们反过来可以问问/想想,之前给我们供货的那些人/地区/国家,他们可能需要啥?都是一列火车,一个队伍,一班人马,一堆熟悉的老朋友,我们可以换个方向开呀!
2. 对于美国的终端客户(或者消费者,或者采购公司)而言,我们是乙方,可以到他们的公司干一干,哪怕当个售货员都可以。Believe me,哪怕只是入职培训都能看到里面巨多东西(暂且不说这本身会有一丁点儿收入)。
Think this way,当你知道自己的对手盘如何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对于自己这方未来帮助很大?
3. 探索新的供货来源(可以也是美国国外,或者美国国内的)。比别人行动快,说不定可以趁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毕竟平时成为新的供货商太难了,往往就是在别人无法供货的时候,自己“那么一下子”就进去了。类似的,高关税会让‘美国制造’形成国内垄断。
4. 第3点的过程中,可以把经验总结下来,说不定这个“咨询业务”本身就可以“卖钱”,成为新的业务模式呢。假设,我们自己被迫美国建厂了,那自己走了一遍流程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实践财富呀。
5. 去Part Time 读个书,最好是和自己有一定关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专业、成年人读书嘛, 一边听课一边联系自己的Business想想,还可以通过和同学们的闲暇聊天,迸发出啥“新主意”。
很多时候我们的“优势”完全不在于有多少资本,有多少人,而是:
“超级强的学习能力,思想开放。”
“认识的人,以及自己的队伍。”
“保持良好的信誉,不蒙人,说话算数。”
有了这些,哪怕啥都没有了,账户清零,房子一把火烧没了,我们都可以东山再起,何以畏惧。
危机是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对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2 Richard,作者:Richard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