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的一座小城,一只卤鹅让它瞬间出圈。那卤鹅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每一块都浸润着醇厚的卤汁,口感鲜嫩多汁,滋味醇厚。五一假期,这座小城成为热门预定之地。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只为品尝那独特的卤鹅美味。小城的街头巷尾弥漫着卤鹅的香气,店铺前排起了长队。店家忙碌却满脸笑容,精心为每一位顾客准备着卤鹅。这里的卤鹅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成为了小城的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牧羊
要说美国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中国行的最大惊喜,非行程中意外出现的荣昌“卤鹅哥”莫属。而这个身穿东北花棉袄的“神秘男人”,凭借连追五城“投喂”家乡美食的热忱执着,让重庆荣昌一夜爆红。
世界各地的人都开始对这一只色泽金黄、油光水滑的荣昌卤鹅垂涎欲滴。当地卤鹅商家不仅线上爆单,线下也迎来了大批游客。据携程最新发布的《五一旅游出行预测报告》显示,重庆分列五一假期国内游热门目的地第7名以及入境游热门目的地第6名。其中“荣昌”的搜索量,在4月10日至20日环比3月同期上涨了194%。
为迎接这“泼天流量”,当地政府宣布五一期间全城公交车免费乘坐,景点免门票,停车场免费,甚至还举办起了荣昌卤鹅创意马拉松。可以说,荣昌鹅鹅们的天塌了又塌,但荣昌的天倒是被卤鹅撑起来了。
始于草根的“卤鹅狂欢”,终于让这座名字一听就很吉利的渝西小城站上了文旅风口,而在卤水香气深处,荣昌的更多惊喜正在酝酿。
按照川渝方言的传统发音,我们或许可以将荣昌唤作“云昌”。唐乾元元年(758),朝廷始设昌州,同时分置昌元、大足、静南等3县,隶属昌州。明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将原昌元县正式更名为荣昌县,并将其纳入重庆府管辖体系。
如今我们所说的荣昌是重庆最西边的辖区,地处四川盆地川中丘陵区和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交界地带。它的地势不像重庆主城般“8D魔幻”,而是以浅丘为主,土地肥沃,地势起伏平缓,因此交通便捷、山少田多、土壤肥沃、气候宜人。
自古以来,荣昌便是川渝交界地区的交通要道。川渝地区有首童谣:“胖娃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古时重庆到成都的必由之路成渝古道,从重庆通远门起始,经五驿、两关、一岗一坳、五镇、三街子、九铺、七十二团到达成都,而荣昌的峰高驿便在驿道的中心区域。
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不但让荣昌成为巴蜀地理、人文文化碰撞的黄金枢纽,还吸引了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批移民。
明初设县时取“繁荣昌盛”之意的“荣昌”之名,恰如其分地预言了这座小城在移民浪潮中的活力——移民带来了多元的方言、手艺与饮食文化,并与荣昌的本土文化和谐交融,最终成为荣昌文化的重要成分。
从建县至今,荣昌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途经此地的文人墨客为它的山水留下了不少诗作。
《荣昌县志》就收录了一首写于北宋的诗歌《赠李戡》:“昌元建邑几经春,百里封疆秀气匀。鸭子池边登第客,老鸦山下著棋人。”诗句描写了荣昌城中美景,其中最后一句便是如今“荣昌八景”之一的“鸦屿仙棋”。
除了赏景,文人墨客也偏爱此地独有的香海棠。海棠自古便有“花中神仙”的美称,但人们却对海棠有无花香争议不断。唐德宗贞元年间,贾耽为相撰写《百花谱》,在书中首次记载了昌州海棠的香气:“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
南宋《舆地纪胜》也有记载:“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时至今日,海棠仍是荣昌种植面积最大的花卉品种,总面积超过10万亩,城区中的各个公园、小区,都有它的身影。
“一城山水,半城海棠”,海棠的香气早已浸透荣昌的大街小巷,并融入到荣昌的城市肌理中去。
如今荣昌卤鹅红遍全网,但真正随着荣昌千年历史演变不断发展、名号响亮的宝物还有四件:猪、陶、扇、布。
早在卤鹅被人们追捧前,荣昌最火的小动物还是当地白猪。据文献记载,荣昌猪大约由明末清初的广东、湖南大量移民带到当地,后经过人工定向选育和自然适应形成独特品种。这种猪以“狮子头、熊猫眼”的独特品相著称,是中国三大名猪之一。
憨态可掬的荣昌猪,让荣昌成为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和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的常驻举办地。荣昌每年举办的“赛猪会”,还会邀请畜牧专家们通过对参赛猪猪的体质外貌、体尺体重、繁殖性能等项目进行打分,最终评出“猪大王”和“猪皇后”。
荣昌夏布的出现,同样与移民历史息息相关。清初迁徙至荣昌的客家人,带来了苎麻种植技术。该技术结合荣昌本地的纺织技艺造出了一种“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布料。
其因为轻柔胜丝、可避暑凉身而成为夏日衣料的优选,得名“夏布”,甚至被列为皇室贡品。除此之外,在夏布上作中国画,还能形成独特的肌理效果,仿佛画布的“天然防伪标识”。
比夏布更早出名的手工制品,当属荣昌陶。“安富场五里长,排列泥精列成行”,“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窑烧陶罐罐”,这些从宋、清代就开始流传的民谣描述的是荣昌大规模生产、销售陶器的盛况。
荣昌陶的泥料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骑乘玄龟路过此处,扯下野草揉搓时不慎被划伤,鲜血染红了玄龟背上的泥土。这些泥土落地便生长为河渠,其中被大禹鲜血染红的泥土演变为了红陶土,未被染红的则为白陶土。
用这些优质紫砂类红、白陶土制成的荣昌陶胎薄质坚,“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素有“泥精”之称。如今到荣昌旅行的人们,少不了到荣昌陶博物馆、安陶小镇景区等陶文化聚集地,亲眼看看古时陶窑遗址,亲手触碰那一抔充满历史底蕴的枣红色陶土。
最后一宝为荣昌折扇,源于明朝永乐年间。以当地盛产的黄竹制作扇心扇夹,糊上黑纸,便是荣昌折扇最初的样貌。后经不断打磨技术,其造型轻盈灵巧,线条外圆内方,选料考究,产品已有全楠、正棕、皮底、硬青等10大类共计345个品种。
暑热将至,离开荣昌时不妨带走一把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并称“中国三大名扇”的荣昌折扇,在竹骨软纸开合间,感受那一阵千年前令古人赞叹的、柔软的风。
虽五一未至,但第一批“吃鹅大军”已经抵达荣昌。重庆荣昌区委书记、区长高洪波在座谈会上表示,荣昌暂时还未能提供充足的住宿条件,但荣昌便利的区位优势,正好可以让游客们串联起一场难得的巴蜀文化巡游。
距离荣昌车程仅半个小时,便是永川茶山竹海。此处登山、采茶、赏竹极佳,如果想赶着看一场日出,还可以住进山上的农家乐。
同样快速直达的还有重庆大足区,与敦煌、龙门、云冈石窟齐名的大足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造像精美绝伦,绝对值得安排一次行程。荣昌能吃到的美食大足也有,还能尝尝大足人最爱吃的干锅兔、粉蒸兔、口水兔、兔子火锅……
卤鹅下酒,怎么能不来一场窖藏之旅?花费不到50元买一张汽车票,便能从荣昌直达泸州。踏入酒香浓郁的泸州老窖景区,观赏清代的酒窖和现代的制酒工艺,还能凭门票领一杯国窖原浆。一口微醺,岂不美哉?
荣昌向西对望则是四川内江隆昌。同为成渝古道上的中枢地域,“双昌”文旅CP由来已久。从荣昌安陶小镇出发,可一路观赏壮观的石牌坊群,途经云顶寨、古宇湖、南北关到达内江,感受川渝两地门户的相似与不同。
如果再穿过川南大草原、简阳圣德寺塔、洛带古镇,便能循着古驿道的踪迹最终到达成都。
几个月前,荣昌人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家乡会因为一只自己常吃的小小卤鹅,成为五一假期的热门城市。
但这一切并非无迹可寻:从卤鹅哥略显笨拙的“投喂”到荣昌文旅以卤鹅为引,将八方来客引向更广阔巴蜀文化腹地的大格局,荣昌人骨子里的热情、善良,早预示着这场双向奔赴的必然。
我们亦有理由相信,当流量浪潮退去,荣昌依然会用千年积淀的巴蜀灵气、真诚的待客之道,让每一个循迹至此的旅人流连忘返。
参考资料
[1]邓俐.重庆荣昌卤鹅“出圈”记[N].农民日报,2025-04-24(004).
[2]小启,李彬,周颖.成渝腹心的海棠香国时代浪潮中的不老新城[J].城市地理,2025,(3):18-27.
[3]“五一”如何玩转荣昌,一大波文旅活动即将上线!|荣昌文旅
[4]荣昌简介|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5]解锁爆火荣昌7大宠粉新姿势|上游新闻
[6]径转横渠水一方堰边风起忽闻香——荣昌古诗探秘|重庆日报
[7]千年非遗城繁荣昌盛地|重庆日报
[8]新重庆·老地名丨荣昌区——四大名物出棠城|重庆市民政局
[9]游玩好去处上新!“成渝古道旅游线路”等你来探索|今日重庆网
上一篇:扇巴掌才是收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