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消费品从业者的五年创业思考
创始人
2025-04-27 21:40:52
0

一位新消费品从业者,在创业之路上历经五年思考。起初,满怀憧憬踏入这个领域,却在市场的复杂中不断摸索。五年间,他深刻意识到产品品质是基石,不断优化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营销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从传统渠道到新兴社交平台,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他也明白团队的力量,精心组建了一支专业且富有激情的队伍。在面对竞争时,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战略。这五年,是不断试错与成长的过程,让他愈发坚定地在新消费品创业的道路上前行,为打造优质品牌而努力。


2024年是过去十年来,最艰难的一年。没有之一。


这是我和很多在创业/做生意的朋友,聊完得出的共识。


自2020年我从VC(风险投资机构)辞职,至今创业已有五年。


据说我国90%的中小企业活不过三年,熬到现在至少还留在牌桌上,虽谈不上成功,但也算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就是为了这只叫稳住的猫,我老婆才创业的)


一、赶在新消费热潮的尾巴下海


回顾过去从求学到就业,我自认为一直是非常幸运的人。


大学毕业误打误撞进入了VC行业,一干就是五年,做到了VC业内最年轻的品牌总监。对于一个山河四省普通家庭出身的小镇做题家来说,这是一个让我跳出那口井、看见更大的世界的绝佳窗口。


2019年末,在大部分人眼里应该还是大环境蒸蒸日上的时间点。


2019年的我,在一个氛围自由、待遇优厚、老板们信任、团队健全的环境下,外界看起来很是令人羡慕。


但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却与日俱增。这种焦虑来自于:


1. 不配得感。会经常思考我创造的价值配得上我的工资吗?这是我能力的回报,还是命运馈赠的礼物暗中标注了价格?


2. 工作的瓶颈。在VC行业近五年的时间,品牌公关层面我们一直是行业的引领者,未来是否还能一直持续做出创新?上升空间越来越有限,虽然title和package可以继续长,但做重复的、没有挑战的工作,我的个人能力还能提升吗?


3. 温水煮青蛙。一直以来我的安全感来自于足够多的选择权,我无法忍住不去想万一行业没了、公司没了(即使这种可能性很小),我在市场上还有足够的竞争力吗?我会不会成为温水里煮熟的青蛙?


(我接生的两只小奶猫)


所以在2020年初,我正式辞职,在前老板的支持下创立了一个宠物食品品牌“久生”。


这个名字来自于王强老师的“听说猫有九条命”,也刚好契合了我们的愿景——希望猫猫狗狗可以吃得更健康、陪伴我们更长久。


其实消费品是一个进入门槛低、深耕越多越深不见底的行业。看似人人都可以做、会买东西就会投资消费品,但实际上真正看得懂消费的人寥寥无几。


选择宠物食品赛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感性上,从小到大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动物,尤其是2018年在我治疗抑郁症期间,我的猫陪我走过了人生的最低谷。曾经买到假进口粮让它又拉又吐,成为我开始研究宠物行业的导火索。


理性上,宠物行业复合增长率在消费品中仅次于保健品,随着经济发展宠物渗透率在中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借助处在投资行业的便利条件,我调研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宠物食品相关的品牌和大型代工厂,发现国内工厂的生产设备已经是处于全球一流,但在产品理念上还很落后。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国产粮卖不上价格,所以主动避开和进口高端粮竞争,选择生产中低档产品。而进口粮价格贵、假货多、易断货等痛点,在我看来,恰恰说明国产高端粮替代进口产品是有机会的。


消费品与互联网行业相比,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模式,所以永远有入场的机会,但不同窗口期难易程度差别也巨大。


我个人比较关注CR10(行业集中度,即排名前十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一般情况CR10越高,行业集中度越大,行业越成熟,创业公司进入机会越小。


举个简单的对比案例,中国婴儿奶粉的CR10在2023年已经达到了70%,所以新玩家再进入抢夺市场是非常困难的。


宠物食品行业即使到了2022年,CR10也只有24%,与美国、日本成熟市场相比,集中度相对较低。



需要注意CR10的变化不是线性的。2016年之前,因为宠物市场不受重视,入场者少,所以国产品牌集中度是较高的。随着2016年后更多人进入国产宠物行业,集中度反而有所下降,直到2021年,竞争又开始激烈,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开始超过进口品牌。


从数据和宠物行业从业者的体感判断,宠物行业最好的入场时机是2017~2021年。我个人认为,对大部分非资源型创业者而言,宠物食品赛道2021年是最后的入局时间。所以回头复盘,虽然我在2020年辞职创业正好赶上疫情影响,但也是最后的窗口期。


但是红利期总是后视镜视角。身处在窗口期的时候很难感知,总以为好日子会持续下去,回头看才会发现错过了很多机会。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未来任何机会的窗口期都会越来越短,越来越快地进入充分竞争阶段。


二、在疫情下,走过了从0到1


2020年2月辞职的时候,所有人都劝我鉴于疫情问题推迟创业计划。老板对我真的太好,甚至offer我兼职创业,待遇不变。但在公司文化的影响下,我深信“创业要all in”,不能给自己留退路。


我当时确实也没有料到疫情持续时间之久,和对经济影响之大,会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2020年上半年,我们开着一辆破车四处打游击找工厂。


为了从0学习做电商,5月举家(带着两只猫)从北京搬到了杭州,租了一个带地下室的房子,客厅办公,卧室住人,地下室做仓库和打包。我们自己拍照、设计(简陋的)详情页、做客服、打包发货。



中间打了无数次样品,N次检测,调整了N版配方,2020年8月底第一批货终于抵达杭州。


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批货9吨猫粮,由一辆9米6长的货车运进小区,因为是民宅,我们只能半夜卸货,还提前“贿赂”了小区的保安大哥。但对货物数量和人力毫无经验,一箱猫粮20多公斤,我们找的几个搬运工搬了不到半小时就罢工了,觉得货重太累,怎么加钱也不给继续干了。当时已经凌晨12点了,半夜不仅找不到人,司机3点前必须离开去另一个地点装货。无奈之下,我和合伙人两个女生,开始自己卸货,来不及运到地下(地下室没有电梯,只能靠人工扛),就先卸到楼道门口,好在新小区入住率不高,邻居没有投诉。卸了一会儿,司机和保安大哥看不下去,也开始帮忙,我们几个人就这样卸了整整9吨货。



搬了一夜,身上好像被人打过一样。但对我来说,成就感远远大于身体的疲惫。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中学到了怎么卸货、怎么安排人力、一个人的效率极限是多少,这都是不经历实操无法在办公室用excel计算出来的。


产品2020年9月上线,我们的第一批种子用户竟然来自播客。


恰巧9月初我回北京出差,受到Blow Your Mind的峰哥邀请,和豆瓣科普大V宇豪老师录制了一期《科学养猫指南》的播客节目,节目里我基本没有提自己的产品(感觉是科普节目不太好意思打广告),但可能我的喂养理念被很多宠物家长认可,给我们带来了第一波种子用户。这些用户有一些直到现在还在复购我们的产品,陪伴了我们四年多,可以称得上我们的“天使轮用户”了,真的非常感激和珍惜。


后来逐渐开始做站外和站内的推广,当年的双11,我们第一次体会到“爆单”。一边旺旺客服在响,一边打单机不停出单,我们轮流到地下室的仓库打包,一天发了400多个包裹,几个人都累出了腱鞘炎(现在想想400个真的不多,主要是欠缺打包技巧和自动设备)。


双11之后,和合伙人商议,我们又拖家带口(带着四只猫)搬回了北京。一年之内,顶着疫情,我们在两个城市搬了4个房子,要不是借着刚创业的那股冲劲儿,现在可能真的折腾不动。



每次被采访,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创业中,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只要公司还活着,就没有什么“最大的困难”。可能出于我INTJ的性格,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那尽力就好。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难关,应该是2022年3月。当时我们仓库在昆山,京东上海仓的对面。受到上海防控的影响,我们的仓库也被暂停。开始收到的公告是3天,3天后又7天,7天后还会再7天吗,我们开始慌了。


不能发货就意味着没有现金流入账,以及所有广告费都打了水漂,而房租水电和员工工资一天也不能停。当即发动全员上阵安抚客户,协调延迟发货和退货。每天早上睁开眼,又是0入账净支出的糟糕一天。


每天用户都来问,什么时候能发货?大家的情绪都很差,挨骂也是常事。天知道,我们可是最想给大家发货的人。事实上是,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会放开。


到第二个7天,我实在等不了了。马上联系工厂生产新批次产品,同步找还能正常发货的仓库,终于在第24天,第一个包裹从新仓库发出了。而昆山仓库,42天后最终恢复。



虽然这件事给了我们致命的打击,但被迫分仓管理后,我们发现物流费比竟然比原来下降了,也算硬币的另一面。这次经历也教会了我,以后每次遇到问题和困难都会去想:怎么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我们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小坎儿不断。虽然公司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碰上的都碰到了,供应链、渠道、定价控价、仓储物流、职业打假、税务工商等等。


还记得我刚入行,一个前辈和我说,做宠物行业要踩三年的坑,就算提前告诉你哪里有坑,该踩还是要踩,当时我不以为然。直到三年后,我才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该踩的坑一个也不会少,即使前面避开了,后面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不如早点买教训。


三、宠物行业是围城:外面人想进来,里面人在挣扎


知道我从事宠物行业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近年来“宠物经济大爆发”,机会多多、前途光明。和我辞职时的想法一模一样。


但从业者都知道,宠物行业像一个围城,外面人看着里面热闹光鲜,吸引了很多人跨行进入,尤其是年年下跌的服饰、彩妆、母婴等行业,纷纷布局宠物。


但实际上,宠物行业2000多亿的市场规模,被细分成食品(主粮、零食、保健品)、用品(快消品、服饰、玩具)、医疗(服务、兽药)、活体、洗护服务等各个板块,每个板块各不相通,就连用品里猫砂和玩具打法也不同,看似千亿市场,占比最大的细分版块宠物主粮也不过800亿(国内看宠物行业最大的误区,就是对标FreshPet)。


相比之下,休闲渔业市场规模都有1000亿。和很多“隐形冠军”行业不同,宠物赛道吸引到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实际应匹配的。这也是我入行以后才认知到的。


一开始选择主粮赛道,就受到了非常多的质疑。主粮是宠物行业里,决策链条最长、进入门槛最高、难度最大的细分领域,尤其是做高端主粮,可谓是难上加难。


很多合作伙伴劝我们做零食或者猫砂,很可能一年内就能干到几千万的体量;再或者做些便宜的主粮,在国外注册个商标,打造成进口品牌走线下渠道,说实话并非没有动心。


最后我们还是坚持选择做国产高端主粮,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量:


一是创业的初心,第一次创业真的很多动力都来自理想主义的支撑,既然创业的导火索是买到了假粮,我是真的想做“一款让自家毛孩子放心吃的主粮”,做出一款普惠的、品质有保障的宠物食品。


“假洋牌”的思路一开始就否了,先不说进口产品也有很多虚假营销和品控问题,我一直坚定认为国产能做出不输进口的产品,未来高端国产替代是不可逆的趋势。


二是品类属性的判断,主粮虽难,但天然复购率高,品牌信任感强。从宠物食品切入引流到用品,是降维打击;但从用品引流到食品(尤其是从猫砂引流),成功的极少。圈外人衡量消费品品牌的第一指标是销量,但宠物行业内毋庸置疑“主粮”的品牌价值是溢价最高的。


在风投行业工作时,我有幸听了链家创始人左晖的一场内部分享,对我影响很大。他说“要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这句话成为创业新兵的我一直奉行的信条。


正因如此,我们对产品的开发慎之又慎。公司成立五年,我们一共才推出了10个SKU,在这波消费品创业浪潮里绝对算个“奇葩”。


我们的产品针对市面上宠物主粮配方造假、劣质原料、品控差的痛点,做到了配方100%透明、每批次产品原料进行溯源、每批次第三方机构质检,也成为我们后续所有产品必须坚持的红线。


作为公司的首席产品经理,回头看我所有研发的产品简直就是在“假公济私”,为了满足自己的喂养需求进行的开发。


我亲手接生了两只小奶猫,于是研发了业内首款添加乳铁蛋白、提高幼猫免疫力的幼猫粮;


从救助站收养了一只流浪狗,于是研发了解决体质差狗狗肠胃、毛发、关节问题的狗粮;


我第一只猫年纪大了,开始步入老年期,于是研发了针对7岁以上的老年期猫狗粮。


这里不得不提到现在占总销量近一半的一款减肥猫粮。2021年开发这款产品时,我们在内部进行了激烈的battle,当时市场上猫粮最大的需求是“增肥发腮”,好像我青春期叛逆一样非要反着来,和供应链聊产品的时候,大家也是一脸懵逼:“为啥要给猫减肥?”


当时我身边有两个朋友的猫咪,一个月内都因为心肌肥厚突发心脏病去世,让我认识到可爱不等于健康,而肥胖会给猫狗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恰巧我也正在给之前收养的流浪猫减肥。最后我动用了CEO的拍板儿权利,“一意孤行”地研发了这款产品。



研发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最久的研发周期,换了N个工厂,又做了长达6个月的喂养测试,确保猫咪真的能够实现减肥效果,因而也获得了当年“猫主粮年度创新产品奖”,激励我们后来又研发了一款减肥狗粮。


也是这个系列的产品让我们找到了“功能性主粮”的市场定位。


由此可见,创业过程里定位有的时候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找到的。


当然,后来这个系列的产品也被行业里各种“借鉴”。但最终成型的产品,远不是添加或者减少几种原料就能模仿的,尤其有些为了节省成本,在不理解底层逻辑的前提下给原有配方做微调、加噱头,其实很难产生效果。国内消费品行业,永远避免不了“被借鉴”,但至少我们可以100%保证,每一款产品都是有我们独立思考、承载着我们价值观的。


可能也是因为如此,我们产品的复购率远远超出同行平均水平,才在夹缝中给了我们一线生机。


2024年我们的获客成本是2022年的整整两倍,每拉新一个新用户,第一单成交我们都是亏本的。说实话如果产品力不够、复购率不高、没有老用户支持,我们这个小牌子可能早已经在新消费的滚滚洪流中湮灭了。


四、小品牌的流量之战,要靠打游击


相比人用产品的行业,宠物行业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获取精准的流量。


中国每10个人里,只有1个人养宠物,如果通投,那90%以上的费用都是无效的。对于针对猫狗特定情况的功能性产品,可能100个人里都很难定位到1个目标用户。


很多人说,你看网上那么多宠物博主,上千万的粉丝。但事实上,大部分观众都是“云吸猫”“云撸狗”,而非宠物商家的目标用户。


对于垂直的科普类宠物博主,抖音的粉丝能够达到100万的,就算是“超头”了。而在整个抖音生态里,100万的粉丝也只能勉强算个腰部达人。


所以如何找到真正养宠的、有支付能力的、愿意尝试新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全行业的痛点。


对于我们小品牌来说,只有和平台打游击战,才能薅出一点流量,谋得一点生存空间。


(我们最早的包裹卡引导私域)


2020年刚上线时,因为R标的问题,我们先开了淘宝店,获得R标后又转战天猫。


那时抖音刚刚兴起,没太多限制和规则,属于暴力导流阶段,我们靠抖音达人短视频挂外链(淘宝),积累到了第一批用户。后来不久,抖音关闭外链接口,我们加开了抖店做承接,同步开始淘宝站内投放。


2022年下半年,我们明显感受到抖音短视频带货的能力持续下降,抖音把平台流量和重心都放到了抖店直播业务。


好在之前和很多专业的宠物博主建立了信任,我们也顺势开展了达播带货业务。那时宠物博主选品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主粮的产品出了全方位的检测报告,还会做短则两周长则两个月的喂养测试,他们觉得产品ok才会上架,坑位费和佣金并不是最大的考量因素。达播最高峰时,我们抖店的成交几乎可以占到天猫一半。


2023年抖音开始大力发展品牌自播,我们也尝试了半年,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不付费就没有进店;但我们的产品是宠物主粮,无法通过视觉呈现产品的优劣,内容很难吸睛,转化率就很低;养过猫狗的人都能理解,主粮购买是决策链条很长的产品,不像服饰、零食等能够在短短半分钟里形成转化。进店贵、转化率低、人力成本高,摸索了近半年这部分业务无法打平,我决定关停。


到2024年,抖音开始将大部分流量倾斜到品牌自播间,头部博主的直播带货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大博主单场同比平均下滑了60%~80%,此前好几位单场带货过百万的博主,也下滑到每场30~40万,且宠物零食占大头,主粮的竞争异常激烈,坑位费和佣金也水涨船高。(在宠物行业直播单场过百万就算是“超头”了,和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从2023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小红书。2021年、2022年我们也曾做过一波小红书KOC素人营销,但当时重心还放在抖音。2023年随着蒲公英的推广,我们也开始成为小红书的“正规军”。2024年小红书商业化主推聚光,我们也按照KFS(KOL/Feeds/Search)的策略,不断调整预算配比。


这依然是个游击战的过程。2024年下半年,我们发现很多走报备的帖子反而被限流,同等粉丝量、同质量内容的情况下,不走报备的帖子甚至是走报备帖子的10倍。但不走报备意味着品牌分被扣的风险和不能投信息流加磅的限制,我们也频频接到腰部以上博主“小红书接不到单子”和“返点太高”诸多类似吐槽,当然也不难理解,毕竟平台始终是要把自身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的。


复盘2024年的收入,在自营业务中,天猫店铺的收入占比已超过了90%,抖店和其他渠道的占比越来越低。在所有人都看空阿里的当下,天猫反而一直是我们最稳的成交平台。


我一直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单一平台闭环(曝光-转化-复购)的标品永远不是好生意。


除非具备以下四点:


1. 有极强的内容能力,能持续获得自然流量;


2. 成本极具优势;


3. 产品有差异化,壁垒强,难代替;


4. 非标品(无法比价)。


能占其一,就很有竞争优势了;四个都占的基本不可能。能占到三点的品牌,都足以规模过亿。在抖音和小红书营销,还有“品类”作为前提,必须“产品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逻辑也很好理解,如果平台知道标品的ROI和毛利空间,那就能轻易地得出商家付费投流的上限,为了平台利益最大化,会不断提高点击成本,直到趋近盈亏平衡,给商家留1%~2%的净利润:你不干,这个量马上就被竞对拿走;你干,就相当于给平台打工。


我知道很多个人IP属性强的品牌老板,一个月恨不得有30天都睡在直播间,一年两三个亿的收入规模,年终算完净利润不到3%。真的非常佩服他们,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钱就理应让他们赚。


五、过于保守的策略,错失“大力出奇迹”


虽然对外我们在做消费品“品牌”,其实对我来说现在只能算“牌子”,有个商标不代表就是品牌。


我一直认为,没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考验、没有足够的用户量基础、没有一定的市场渗透率,算不上“品牌”。不同细分行业品牌的标准也不同,我粗浅地认为宠物食品赛道,存活时间短于5年、年销售额1亿以下的,还不够格称之为“品牌”。


对我们来说,现在还在从“牌子”向“品牌”努力的进程中。


上半年和一个媒体朋友交流“品牌力”的定义,感觉品牌(branding)、营销(marketing)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我认为品牌带来的价值无非是两个方面:一,带来品牌溢价;二,降低用户决策成本。


品牌力应该是由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推广Promotion)构成的综合指标。品牌的价值,就像装水的木桶,总量是由最短的一板决定的。


关于产品力(Product),不仅要求产品好,更要求稳定。刚入行时,我们对于供应链的要求是“做最好的产品”;随着对消费行业和供应链的理解,我们的要求也变成了“稳定”和“安全”:不要一批100分的产品,要每批次80分的产品。


开始做渠道分销业务后,渠道和控价之间的博弈关系一直是我们研究不透的课题。


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Promotion。


现如今的市场环境,酒香也怕巷子深。手机和短视频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以前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建立的品牌心智,而现在在短视频的狂轰滥炸之下,在头部主播的流量垄断之下,甚至短至一两年,就能塑造起一个“网红品牌”。


这也一直在冲击我的想法:在当下,深耕品牌力还有价值吗?还是“流量为王”?


随着这两年越来越多的网红消费品“暴雷”,我想长期来看,品牌在特定品类里,依然还有很强的竞争力(品类是决定品牌价值的前提)



回头复盘,还是有很多遗憾:


一是,当消费品行业处于融资风口的时候,热钱送到眼前我们没有拿。当时我的判断,很多基金希望在3~5年的周期里实现退出,对于宠物消费品品牌是很难实现的,刚从投资机构出来,我有些反投机、反资本(反画饼),很难和投资人讲我自己都不相信的故事。


二是,我们过早地追求公司的盈利性,我们在品牌创立的第二年就实现了break even,没有激进的进行增长,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团队里赌性不够强,太追求安全感(也受到当时疫情大环境的影响)。我和合伙人创立之初,我们设定的现金流红线是6个月的运营资金,实际上我们常年保持了18个月以上,就造成了资金利用效率不充分。


三是,我们在产品线的扩张上过于谨慎,从我们的产品理念出发,没有跟风去追烘焙粮、冻干粮、主食冻干等热点,坚持做功能性主粮产品,为了研发和功效验证导致上新速度慢,错过了很多自然流量。


现在回想,如果当时拿了融资,2021~2022年在流量还不那么贵的时候积极增长,我们的规模应该是现在的5~10倍。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是赌输的结局,资金链断裂、公司破产清算。


回顾过去,我有遗憾,但我也释怀。如果重来一遍,我未尝不会做同样的选择。


六、最大的收获:敬畏心


从2023年底,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价格战的来临。甚至有时候在竞品店铺看到,价格比我从工厂进货的成本价还要便宜还包邮,妥妥的亏钱换量,自己都忍不住要下单。


2024年的大环境,剧烈的消费降级,让很多“十年老店”都扛不住了。



焦虑之下,我也开始蠢蠢欲动,和合伙人商量做一款平价版的主食猫条,用低价的方式来拉新。


等产品做出来,才发现自己“傻白甜”了。我们的猫条每根检测费合下来都要1毛,比别人卖的价格还贵。


果然人不能做违背基因的事。如果要在价格战里取胜,对我们小企业来说,就只能放弃研发,简单做个包装设计,做个产品的搬运工。而这并不是我们创立品牌的初衷。


长期的价格战,不仅是对个体企业的损害,在内卷的竞争下双输。长期看,也造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倒退。


2024年我搬家的时候,买了很多东西,和2020年搬家买的时候相比,价格便宜了1/3,但质量差到离谱,新买的还不如五年前的旧物。当我想回之前的店铺买,发现已经关店了。


在宠物行业,包括其他很多线上为主的行业,都没有办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食品行业(无论人类还是宠物),产品很难肉眼辨别好坏,真的全靠自己的“良心”。


宠物行业里有句话,“不好好做,一年买一辆迈巴赫;好好做,一年亏一辆迈巴赫”。还真是如此(比如年初某宠物顶流网红翻车)。


但对我们这种真的把猫猫狗狗当孩子在养的人,做出来的产品首先要说服我自己,过得了自己那关。


所以我们在招人的时候,首先要求每一个员工必须是养宠物的,才能和用户有同理心。不养宠物,拍脑门做产品,那做出来的东西纯属自嗨。


这里不是想标榜自我道德有多高,而是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从一个十足的唯物主义者逐步产生了更多唯心向的思考。


当一个人有了信仰,很多事就不能做了。


这种信仰不是宗教信仰,而是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相信过去的点会串联成线。


相信业力、相信福报、相信善恶终有报,相信命运的回旋镖。


我想这点很多创业者都有共鸣。


我也在这种坚持里,收获了正反馈。



不论是远远高出同行的复购率,还是自来水用户主动帮我们宣传,甚至还给我们出营销策划(可惜我们没钱做),都让我觉得我们的坚持值得。


在去年底统计了过去五年的复购记录,并给购买次数最多的100位用户主动寄去了新年礼物,其中最多的一位,在过去五年间下单了89次,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也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这大概就是真诚和信任带来的双向奔赴。


我经常被人问创业最大的收获,我的回答很坚定,那就是对实业的“敬畏心”


在投资机构,“100万营收”“100万DAU”好像只是一个轻飘飘的数字,甚至可能觉得数字太小到没有参考价值。


但自己创业之后,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立体鲜活的用户。


对我们来说,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十几万个用户,分布在几十个省份,从工厂到仓库再到快递小哥,无数次和客服的沟通,每一个订单的完结,背后都有上百人的协同。


有好评、有客诉,有忠实的老粉丝给予鼓励,也难以避免遇到“不通情理”的用户。


一串浅薄的数字变成了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付出和汗水,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将县乡小镇蓝领工人和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串联起来,这也成了我们最真实的成就感。


我们所居住的土地、生活的国家,经济的支柱就是靠这些实业累积起来的。


回顾自己在投资机构的时候,大家很喜欢“复制xx的经验”。


直到自己做了实业,才知道这有多天真和“拍脑门”。


对于品牌来说,“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泼天的富贵都不是可以复制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虽然五年的创业之路没有大成,但至少做到了:公司活着,不亏损,法人没有成为失信人。



作为一个体验派的人,我一直相信,人只有经历酸甜苦辣,才能感知幸福。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人,是麻木和空洞的。


时代和选择的影响远远大过个人努力。努力后有回报是幸运,努力后没回报是人生常态。


回归商业本质,大浪淘沙后,精细化运营下让公司盈利才是可持续的经营轨道。


2024已经很差了,2025会好吗?


不知道,也无法预测。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拥抱变化,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希望像我们的品牌名“久生”一样:活得久一点,继续留在牌桌上。


那就继续努力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宝藏好生意,作者:塔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看电影、旅游都可以领补贴了,你... 近期,各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惠民生的补贴政策,涉及文化旅游、电影消费、技能提升、农业、新能源汽...
购物满200元,即可办离境退税 要点速览: ● 鼓励各地区在大型商圈、步行街、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博场所、机场、客运港口、酒店等增设...
最高5.4%!澳洲各大银行高息... 想让闲置资金获得更高收益吗?高息储蓄账户或许是您的最佳选择。 尽管澳联储5 月降息的可能性大增,但目...
原创 特... 自4月2日以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幅度迅速提升至125%。面对这一变化,中方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并...
牛栏山:以短视频为桥,探索白酒... 随着5G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已经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在白酒行业,传统营销方式的效果...
【一线观察】河北:信贷审批人“... 河北县域特色产业积淀深厚,有107个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每个集群都聚集着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能...
金租行业龙头,再易主!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行将结束,相对低调的金融租赁公司2024年业绩也相继出炉。 作为头部企业,千亿级金租...
大成研究 | 成祥波等:公司债... 随着发行市场的持续增长,2024年债券市场存量规模持续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
美元指数跌破98!这不是数字,... 2025年4月21日,美元指数(DXY)盘中重挫100点,跌破98关口,创下自2022年3月以来的新...
掌上白银APP炒白银期货被骗,...   掌上白银APP交易软件真的靠谱吗?掌上白银APP交易软件等等都是上海华通白银国际交易中心旗下的白...
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 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接下来如何继续巩固回升向好态势?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如何办好我们自己的...
原创 6... 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屏息等待六月的大考——6万亿美元美债即将到期,这场"美元海啸"让黄金市场剧烈震荡!今...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5%... 今年首季度,通州区以“开局即领跑”的姿态交出亮眼答卷——经济运行呈现“开局良好、量质齐升、结构趋优”...
每日互动一季度各主营业务有序发... 4月27日晚,每日互动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18.61万元。公司...
茅台和82拉菲一样,会跌落神坛... ✦ 关注蓝裕文化,好内容不容错过 ✦ 蓝裕酒类规划院观点: 茅台与82年拉菲的对比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RCEP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 中新网广西新闻4月27日电(林浩)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27日介绍,4月26日,来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
工大科雅:2025年一季度净利... 中证智能财讯 工大科雅(301197)4月28日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87...
李在明当选韩国共同民主党总统候... 韩国共同民主党27日举行该党全国巡回竞选中最后一场总统候选人选拔大会,前党首李在明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
传美团闪购日均超1300万单,... 美团闪购日均超 1300 万单这一惊人数据背后,京东外卖的大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京东外卖的强势进入...
金融产品代销“增量不增收”?财...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以来,金融机构交出了首份财富管理成绩单,2024年渠道代销端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