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要的乡间,有一座极为独特的古堡大宅。它那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仿佛是时光交错的见证。那精美的欧式廊柱与传统的中式砖瓦相互映衬,彰显着独特的韵味。
这座大宅的主人曾是北伐后勤干将,他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为北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这座古堡大宅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传承,让人们在感受其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遥想当年的风云岁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飞一般自游 (ID:Ms-Flower-Flower),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
一进村口远远可见遗志堂▲
车子一驶入肇庆高要区白诸镇北凤村委会北岸村,远远就可见到遗志堂的存在。即使村民早已建起几层的新居,可遗志堂的顶端仍然抢眼。从侧面望去,它面向正面有一个圆穹顶凉亭,承托着外立面的山墙,后面有一个更高的圆穹顶小亭。
远远望去,两个亭子之间有些不规则之物,看资料才知道,中间居然有个假山。由此可见,遗志堂的天台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天台四个角各有一个小碉堡,布满射击孔,可见它还有碉楼的防御功能。
远看遗志堂的圆穹顶小亭▲
遗志堂侧面▲
遗志堂建于1930年,坐东向西。它采用砖混结构,平面呈长方形。绕到正面,可见遗志堂共有四层,还有一层地下室,占地面积(包括花园)约八百平方米。资料记载,其楼高26米,通面宽14米,总进深17.7米。外面可以见到,外立面正面每层均有西式风格阳台,顶楼女儿墙布满圆孔。
遗志堂▲
遗志堂山墙▲
可惜的是,院门紧闭,连靠近看看的机会都没有。资料显示,大门为八字型红水泥七级阶梯,一楼大厅立柱为仿欧洲古典风格古罗马柱,左右以花玻璃隔开厢房,后部设一神台,这也是南粤旧时洋楼和碉楼内部常见的中西合璧格局,二至四层均设一厅一房。
遗志堂的彩窗▲
地处内陆的高要乡村,居然有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宅,着实令我意外。查阅资料发现,当年的房子主人大有来头。屋主名叫黄玉,生于1892年,又名泽棠,排行第二。他的父亲黄渠成当年就是北岸村首富,不过黄玉年轻时经商失利,后来独自前往汉阳兵工厂当学徒,学习手榴弹和枪械制造技术,后转入军队任职,北伐时曾任第四军修械所所长。
中西合璧遗志堂▲
民国十六年(1927年),黄玉随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张发奎部队返回广州,在广州麦栏街设修械所。据说他研发铸造手榴弹成功,一度供不应求,黄玉赚得盆满钵满,引来不少眼红者,修械所只能关停。
民国十九年(1930年),黄玉回乡建起遗志堂。1932年在北岸村创办元龙林场,占地约3000亩,雇有农民百余人,分区管理,种植果树、杉树和竹子等,是当时高要县最大的林场。
黄玉生性豪爽,仗义疏财,掏出毕生积蓄为家乡铺路修桥、兴办学校和农场。他创办的元隆学校,免费招收村中孩童入学,对成绩优异者提供奖学金,对外出读书的学子也给予资助。抗战时期,肇庆沦陷,高要县师范学校迁至北岸一带复课,黄玉主动让出林场一部分建筑物和遗志堂的一楼与二楼,供师范学校作为临时校舍。
1949年,黄玉一度认为自己在家乡广行善事,不愿离开故土。但1951年,他前往香港生活,后赴台湾,1978年于台湾病逝。
北岸村黄氏一族还出过两位军界人物。黄俊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第十二集团军军官训练团上校主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曾与乔冠华一起办报。另一位黄志刚,1931年考入国民革命军航空学校,后来历任航空训练总队队长兼总务科科长等职务。
北岸村位于高要区白诸镇北部,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村。除黄玉所在的黄氏一族外,还有何、程、蒙和孔等姓氏聚居。
黄氏宗祠就在遗志堂不远处,前有池塘。两进三开间建筑,砖木结构,博古山脊。如今所见祠堂为1937年重建,门额上的“黄氏宗祠”由梁清平所题。这位梁清平生于1878年,去世于1947年,是清末民初的肇庆才子,据说他与黄玉是亲家关系。
黄氏宗祠▲
此外,程氏宗祠、起置孔公祠、蒙氏宗祠与何氏宗祠等都散落于村中,见证着村子的历史。至于遗志堂,始终占据着村子的制高点,见证着村子与现代文明的触碰。
黄氏宗祠内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飞一般自游 (ID:Ms-Flower-Flower),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
下一篇:做空美国,原来是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