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美国送出一张教师节礼品卡时,那种清爽的公平感油然而生。在异国他乡,文化或许有所差异,但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却是共通的。这张礼品卡承载着我对教师的敬意,无论肤色、种族,每一位教师都值得被铭记和感谢。它仿佛是一道公平的桥梁,跨越了语言和地域的障碍,让我能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这份清爽的公平感让我深深体会到,尊重与感恩的价值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都能为教师们带来温暖与鼓励。
4月16日,我收到儿子所在公立高中的一封PTSA(家长教师学生联合会,类似学校家委会,具体可阅读旧文《参加美国公立高中“家长会”:美国父母也会焦虑吗?》)电子简报。信里写道,教师感恩周即将来临,邀请家长们以25美元的亚马逊礼品卡形式,向每位老师表达谢意。目标是收集150张礼品卡,希望在5月5日前完成。
我当即下单了一张亚马逊礼品卡,两天后已经寄到学校。
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让我重新思考中美在“表达感恩”这件事上的差异,同时也触发了我与“送礼”之间那些年不太轻松的关系。
一、美国教师感恩周:温和的致敬仪式
美国的“教师感恩周”(Teacher Appreciation Week)通常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完整周举行。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它被大多数学校和社区视为重要的庆祝时刻。今年的全国教师节在5月6日,而教师感恩周则是5月5日至9日,主题是“Turn Appreciation Into Action”(将感激化为行动)。
教师感恩周的最初设想可以追溯到1944年,当时阿肯色州的非裔教师Mattye White Woodridge向政界人士和教育界专业人士致信,呼吁设立一个专门感谢教师的日子。
她的倡议最终引起了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关注。埃莉诺·罗斯福不仅曾是一名教师,还是一位积极的教育活动家,她收到大量教师来信,表达希望获得社会认可的诉求。
1953年,在她的推动下,美国国会设立了教师表彰日,而1985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将这一纪念日扩展为一整周,成为如今的教师感恩周。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的话,美国教师节与中国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教师节是法定节日,强调国家层面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并通过节日强化“尊师重教”的传统,通常正值学年开始,象征教育的新起点;而美国的教师节更多是民间自发的活动,侧重社区和家庭对教师的个性化感恩,节日时间临近学年末,注重总结性表彰。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教师通常不参与此类庆祝活动。
教师感恩周期间,各地学校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感谢活动:写卡片、准备午餐、送些小点心或礼品卡等。其主要特点是轻松、集体和公开透明。
二、“众筹”教师节:一种清爽的公平感
从我们所在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礼品金额设定在较低的门槛上,甚至让我觉得25美元的礼品卡有些微不足道。
在中国的语境下,如果给老师送礼物,即使考虑汇率问题,这个面值的礼物也根本拿不出手。而且,在中国,家长和老师通常是一对一送礼,或者由家委会统一购买礼物送给任课老师,谁收到什么样的礼物,一目了然。
美国学校这种“众筹”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并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学校并不知道具体是哪些家长送了礼物,老师也不会知道是谁送了礼,每位老师收到的都是相同的礼物。即使你什么都不送,也不会受到区别对待。
通过这一点,我感受到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氛围:送礼不是为了让自己与他人有别,而是为了融入大家。其目的是表达感恩,而非物质的种类或数量。因此,活动的组织者是PTSA(家长教师学生联合会)而非学校,以一种“我们一起做点什么”的语气,消解了个体行为的压力和尴尬。
这种“制度性匿名”本身,实际上就是对公平的捍卫。对我这样既想表达谢意,又不擅长处理“人情世故”的人来说,这种方式简直是一种解放。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很能接受这样的文化:
有情感的表达,但不制造负担;
人人可以参与,但不必较劲比拼;
形式简单,但意义真诚且持久。
这种“清爽的公平感”,让我松了一口气,也让我终于可以从“送不送”“怎么送”的反复拉扯中解脱出来。
三、美国教师的工作负担与改革尝试
最近,教堂山-卡孛罗教育局所辖学区的公立学校开始试行4×4模块化上课。此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因为他们面临着过大的工作压力和较低的薪酬。而眼下,美国联邦政府还打算削减K-12教育经费,教师们正面临更大的挑战。
据2022年数据,美国教师的周薪比受过同等教育的非教师职业平均低17%。在全美31个州,教师工资甚至不足同行业平均水平的80%。尽管2021-22学年教师年均工资为66397美元,但在高消费地区,其实际购买力被大幅削弱。许多教师不得不在课余或暑假期间兼职(如建筑、零售或餐饮)以维持生活。
约45%的学校面临教师短缺问题,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2002)引入了更严格的标准化考试问责机制,教师的备课、数据整理和评估负担大幅增加。
教师职业的多重压力,根源固然在于薪酬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不公和政策压力叠加。真正的改革需要在经费支持、制度设计和社会理解层面形成合力,才能让“教师感恩周”这样的温柔表达,不仅止于一张卡片,更成为系统性改善的前奏。
但对于单个的教师来说,一张礼品卡微不足道,但它代表了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和尊重,尤其当他们面对巨大压力时,这种表达显得格外有意义,它至少提供了来自社区的认同,让教师们感受到自己辛勤工作的价值。
四、记忆中的那张卡片
我其实是一个不太擅长送礼的成年人。
儿子小时候,我曾尝试给他的小学老师送过一张购物卡,但被老师婉拒了,那一刻我既尴尬又松了一口气。自那以后,我学着以更巧妙的方式表达心意——比如在电商平台上下单,让快递直接送到学校,从而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在国内,每到9月10日教师节,我都会鼓励儿子用朴素的方式向他的小学、初中、高中的主要老师,以及围棋老师表达感恩。即便现在身在国外,透过QQ和微信传递跨国的问候,依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仪式。
但这些年来,真正让我觉得“拿得出手”的,反而是一张手写的小卡片。我喜欢在某个特定时刻,与儿子一起写下一张简单而情真意切的感谢卡。它可能不贵重,但却十分真挚。甚至可能被老师随手夹在课本里,保留多年。因为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那些我从童年一直保存下来的卡片,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情感载体。
我在想,未来某一天,当儿子翻找他的旧物时,无意间看到他小时候写给老师的感谢卡,字迹还稚嫩,语言也简单,但他或许会突然记起那时候写卡片时的心情,想起那位老师曾给过他的帮助与关怀,然后生出去看望老师的冲动。那一刻,他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张卡片,更是成长的记忆,也是文化的传承。
如今,我们正好站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上。
过去,我们努力适应中国的“人情逻辑”,现在,我们开始欣赏美国的“制度节奏”。表达感恩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包装或情商,而是越简单、越长久、越能打动人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