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龙导演并主演的电视剧《风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多面以及信仰坚不可摧的力量。
就是这样一部集故事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电视剧,本该拿奖拿到手软,但是《风筝》在内地电视剧三大主流大奖那颗粒无收。
究其原因,《风筝》之所以不能获得主流电视大奖,是因为它具有不能获奖的四宗“罪”。
①基调不单纯
内地电视剧三大主流电视剧奖项是飞天奖(国家奖)、白玉兰奖(电视同仁奖)、金鹰奖(观众喜爱奖)。
飞天奖获得者清一色是主旋律的影片,皆是歌颂类型的电视剧。
白玉兰奖是电视同仁/同行选出的优秀电视剧。
金鹰奖是观众喜爱奖项。
再来看《风筝》,它首先不是主旋律的电视剧,它离纯歌颂的飞天奖要求相去甚远。
《风筝》最有希望入围的就是白玉兰奖,电视同仁应该能看出导演柳云龙在《风筝》中力求突破创新的艺术野心。
但是电视同仁心里有杆秤,但是还要看上层的指示,于是,思想很“不单纯”的《风筝》不能在白玉兰上获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后看看金鹰奖。
在某一年金鹰奖上,入围的柳云龙一度在观众投票中遥遥领先,可是最终柳云龙被后来居上的其他演员的众多票数给刷下去了。
那一年的金鹰奖视帝是李某峰,视后是迪丽热巴。
那一届金鹰奖被称为水鹰奖,可见观众喜欢投票的奖项,有时也会被人为操控的。
剧情基调不单纯的《风筝》不会进入内地三大主流电视剧奖的法眼——因为它在歌颂正方时,也没有火力全开地打压反方,甚至在某些方面,给予了反方平等视角的诠释刻画。
这是国内三大电视剧主流奖项的大忌。
请给予正方无尽的美化与歌颂,请给予反方无情的丑化与鞭挞。
②主题平等刻画诠释
《风筝》的主题就是信仰与人性。
而男主角郑耀先为了他的信仰,在很多观众看来就是丧尽天良泯灭人性,有些过于残酷与变态了。
郑耀先为了坚守他的信仰,恋人程真儿被他扬了骨灰,妻子林桃为他惨死了,红颜知己韩冰被他眼睁睁看着毒死了,独生女周乔被他放任自流自生自灭了。
为了坚守信仰,郑耀先就差把他千疮百孔的身体捐躯了。
为了信仰,付出一切的郑耀先得到了什么呢?
答案是:狭隘一点讲几乎什么都没得到,崇高一点讲得到了新中国人民的敬仰与爱戴。
《风筝》的主题太过沉重与压抑了,关键是人性与信仰不但淋漓尽致地刻画在正方身上,在反方身上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就让三大主流电视奖很不爽了。
本来看到我方为了信仰付出一切的行为挺伟大崇高的,可在反方身上怎么也看到了他们的有情有义以及他们为了信仰,同样可以舍掉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呢?
反方怎么可能有情有义以及为了信仰也可以付出一切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反方只能是腐败的、腐朽的、贪婪的、愚蠢的、为了利益毫无底线的。
③特殊十年时期是内地影视的禁区
十年特殊历史时期是内地影视拍摄的禁区,绝大多数影视剧都会自觉的绕开这一特殊时期。
如果实在绕不开,也是淡化处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匆匆几个镜头带过。
而《风筝》把大量的剧情放在了特殊十年时期,而且在诠释这十年中,把郭文志、徐冬秀、潘主任这三个得志便猖狂的角色给刻画的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更主要的《风筝》把这特殊的十年时期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这就是《风筝》电视剧不够“圆滑”的地方,非但不能很好地避开,反而在浓墨重彩的诠释,还要让观众一边看着故事,一边随角色沉浮一起深入的思考。
《风筝》如此大胆之举,让国内电视剧三大主流奖项如何评判?
分寸不好拿捏,优劣太难界定。
④角色评价太具多面性以及争议性
《风筝》中大多数角色的评价太具多面性,不好优劣定义。
比如秋荷这个角色,她在剧中的出现与离开,给人太多历史性的思考。
秋荷是被新社会改造好了吗?为什么被改造好的秋荷在新社会里活得更悲惨了呢?
周乔悲惨的一生是个人性格的使然,还是社会塑造的缘故,还是其父周志乾(郑耀先)对她的人生影响更大一些呢?
再比如宫庶、宋孝安、赵简之、延娥等反方人物,他们真是十恶不赦的恶魔吗?为什么他们在坚守自己的信仰与讲情义方面同样令人动容呢?
林桃之死,到底是诠释爱情战胜了信仰,还是想说明信仰为人性让路呢?
《风筝》角色的评价大多具有多面性与争议性,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刀切的定义论断。
由于《风筝》具有以上四宗“罪”,导致《风筝》不能在内地三大主流电视剧奖项上获奖。
其实,这四宗“罪”也是某些观众深爱它的理由,不媚俗,不迎合主流,坚持自己的风格与思考,留给喜爱它的观众一座伟大的艺术宝藏。
上一篇:国产法治剧打开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