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12世纪),主要流行于浙江省的温州一带。南戏在元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对后来的中国戏曲,尤其是明代的传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戏曲从简单的歌舞表演向复杂的戏剧形式转变的重要阶段。
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南戏”出现在()。
A.杭州一带
B.温州一带
C.苏州一带
D.常州一带
B
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 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扩展知识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明代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年)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赵闳夫是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他发榜文禁止南戏演出,说明当时南戏的影响已经较大了。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可见南戏大约在宣和之后即由温州的艺人创立,到宋光宗朝已流传到都城临安(今杭州),盛行于江浙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