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上观新闻)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为高水平构建本市“百千万”乡村人才梯队,根据《上海市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市农业农村委组织开展了东方英才计划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选拔工作。自2023年项目启动以来,已累计选拔培养了多批立足乡土、奉献“三农”的杰出代表。
他们扎根在农业农村一线,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先锋,是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干力量,是投身基层治理的智慧担当。他们用行动与才华,为上海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集中展现他们的风采,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我们特开设本专栏,讲述他们深耕沃土、服务乡村的生动故事,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弘扬新时代“新农人”的创新创业精神。期待通过他们的榜样力量,激励更多,并激励更多有志之士汇聚于此,共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贡亮
全球首款农业机器人专用人工智能芯片,诞生于上海交通大学贡亮课题组。更为关键的是,该课题组已经实现农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全栈技术自主研发以及全国产化,且算力媲美国际一线品牌,总体性能超越国外水平。
何为全栈技术?贡亮说,这就包括芯片技术、操作系统、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技术、控制器硬件设计技术等,是从底层到高层,在层层技术堆叠中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全套技术。这也意味着,长期困扰我国高端农机装备发展的“卡脖子”瓶颈得到解决。
贡亮提出,科研的意义不只在技术突破,而是产业连接。背靠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兴起的环境,农业机器人也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在贡亮团队的支持下,联适导航、晓耕智能等上海优质农业科创企业迅速成长。这也反映了他的科研态度与研究路径,坚持选育并举,把创新链写在产业链上。2024年12月,贡亮入选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打造“中国芯”
让农业机器人有了“中国脑”
农业机器人是高端农业装备的代表,致力于解决传统农机无法完成的精细化选择性作业问题。自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留校,贡亮将全部科研精力投向智能农机装备与农业机器人领域。他笑言:“‘具身智能’时代加速到来,别人觉得这项研究‘新’,但事实上,这是一项长期积累的‘仓库技术’。我们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农业机器人具身智能研究的团队之一,已经呕心沥血近20年。”
当前,中国农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升。谈及科研,贡亮常说要“顶天立地”,“顶天”是要打通芯片、控制器等农业机器人的核心通用技术,基于共性技术提供解决方案;“立地”是把问题转化为产品,以场景驱动成套装备,让技术真正落在田间地头。
由此,贡亮团队身为“国家队”的独创价值,很难被忽视。
不论是全球首款芯片的问世,还是全国产系操作系统的落地,都正在推动和影响农业人工智能从行业、产业到企业的进速。
“农业机器人的视觉、导航、运动控制等功能,都依赖于人工智能算法。”贡亮解释,搭载人工智能的控制器上有“一软一硬”两项核心技术。软技术,指的就是农业机器人专用ai芯片,它要解决农业场景中像视觉计算、雷达计算等高算力问题;硬技术,是要基于芯片开发的电路板和操作系统。
从设计芯片、开发操作系统到自制控制器,对整套核心通用技术的攻克,意味着应用成本的降低。以往,一台农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成本约占总成本的三成。如今,这一成本显著下降,而性能却大幅提升。也因此,这样的控制器已在国内农业机器人产品中全面普及。
事实上,在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像大模型及多智能体研发,贡亮团队也是国内起步较早的。贡亮说:“上海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技和产业平台优势显著,而上海交通大学工科力量强大,我们的优势正是依托这些先进资源和前沿技术,进行针对性的场景研发和技术落地。”
选育并举
让科研成果在企业“开花结果”
就在刚刚落幕的上海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贡亮课题组选送的《设施农业机器人ai芯片设计与应用》项目获创新类一等奖;而团队长期选育的科创企业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其报送的《设施绿叶菜智能耕种管收系列机器人》项目获得创业类一等奖。“双丰收”的成绩,切中上海现代农业当前发展所需,在产业链上得到印证,也被各界专家看好。
贡亮说,农业机器人解决了80%自动化问题,但如何面对精细、复杂场景,仍然是全球性难题。农业复杂场景问题的解决,比如视觉、触觉、导航等功能迁移,需要基于机器人共性技术达到工业化程度,才会以更有性价比的方式赋能农业。对此,贡亮给出了颇有信心的答案:在上海,高端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正迎来曙光。
从产业化、市场化结合的逻辑出发,找到推动农业机器人前沿发展的技术路径,显然更有生命力。在这背后,该团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值得关注。
贡亮说,科研团队的价值不仅是合作攻关,更在于“扶上马、送一程”。以通用导航为核心技术的“联适导航”,是该团队选育的优秀案例;另一案例,专注于果园机器人成套装备的“晓耕智能”,经团队孵化,也逐步具备造血能力。近来,“晓耕智能”制造的无人驾驶适配机接到了马来西亚上千台的订单。核心技术成功“出海”,也让国产农业机器人加速走向全球市场。
一家新兴企业在行业与产业中的成长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团队的影响力。团队坚持选育并举,在协助企业创新突破中,完成农业机械多场景、全套化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更像是陪跑的过程。与之合作的企业,往往都能发展迅速,或成功实现产业转型。
“我们会根据产业或技术特点以及市场的空间潜力,选择有技术实力、有潜力基础的企业,通过团队技术输出,攻克产业面临的核心难题。”贡亮说。最近,他的团队与中国建材集团凯盛机器人公司深度合作,协助其从建材机器人向温室运营的全套机器人化装备转型。“科研的终点不在实验室,只有真正解决田间地头的问题,科技创新才算扎下根来。”贡亮说。
文字:贾佳
图片:于洋
编辑:黄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