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十四五”时期,我国围绕深地、深海、极地等科技制高点,强化大装备、大平台建设,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举办的媒体座谈会上获悉,我国将力争在“十五五”末打造“空天地海网”新型基础设施和中国版全息数字地球,着力促进地矿、海洋、林草、地理信息等新质生产力增长点快速发展。
陆探一号卫星(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干涉雷达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研究员唐新明介绍,通过九年技术攻关,陆探一号卫星项目实现了中国L波段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整体突破,让卫星“能用”、卫星数据产品“好用”。
在陆探一号卫星之前,我国用于形变监测的干涉SAR数据获取只能通过国外卫星。陆探一号卫星发射后,实现了全国月度全覆盖数据获取。目前已分发数据超50万景,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已业务化服务于全国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唐菊兴表示,“十四五”以来,通过铜矿找矿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自然资源部在西藏地区实现铜矿找矿重大突破,一举改变中国铜矿勘查开发格局,显著提升铜矿保障能力。
例如,针对西藏开采效率低、固废排放破坏生态环境等难题,相关项目研发了尾砂-废石原位协同大规模充填工艺技术,并通过关键作业环节时序优化,实现了高寒高海拔战略性矿产资源低生态损害大规模绿色开采。
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北介绍了该公司在镓锗铟等稀散金属开发利用方面的创新成果。一方面,其项目攻克了煤铝铜铅锌矿中低品位稀散金属高效提取技术,煤中锗综合回收率由55%提高至80%以上,铅锌冶炼过程镓锗铟综合回收率平均提高10%左右。同时,项目突破了稀散金属高纯产品制备的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海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王法承介绍了海底管道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他表示,项目成果已在东海平北黄岩等15项国内外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建成国际上首条百米级双金属子母复合管道,并实现32英寸大规格双金属机械复合管的首次商业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蒋磊介绍,今年7至10月,“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在“雪龙2”号船破冰保障下完成中国首次北极下潜,“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完成12次下潜作业,并与“奋斗者”号开展水下协同作业,创新中国双载人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其中,“奋斗者”号在密集冰区连续下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北极密集海冰覆盖区开展常规化载人深潜作业的国家。
未来,在“上天入地”“登峰下海”等场景,科技支撑有望更加坚强。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何凯涛表示,“十五五”时期,自然资源部将重点加强原始创新与攻关,梯次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接续实施“地质”“林草”等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积极推动设立“海洋与国土”联合基金,不断夯实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加快标志性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
编辑 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