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生态环境部
自2023年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试点以来,上海化学工业区始终遵循“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保安全”的环境应急理念,系统推进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出“空间充足、方案可行、响应高效、演练扎实”的全链条防控格局,有效防范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打造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样板。
规划先行:
筑牢风险防控“先天根基”
自建设初期起,园区便将环境风险防控纳入整体规划,以“前瞻性布局”规避后期治理难题。科学规划功能分区,结合石化产业工艺和风险特征,科学划分南区(关键基础有机原料区)、北区(高端合成材料区)、西区(预留重大项目区)三大功能板块,避免由于无序生产引发环境风险。预先谋划应急设施,科学规划园区排水系统与人工水系,构建出“内圈+外圈”环形封闭水系,从源头切断事故废水外溢路径。同时,在企业选址、管廊铺设、危险品运输通道设计等环节,预留出应急空间与设施接口,为后续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留足空间,构筑“规划即控险”的先天优势。
基建支撑:
构建园区内“拦截-处置-达标排放”闭环
园区以中法水务污水处理厂为核心,打造高效应对事故废水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园区建设有机废水、无机废水和雨水“三水分离”的排水系统,具备1000m³截流能力,并配套建设3.5万m³公共应急池,能够充分受纳园区突发涉事废水。同时,园区中的中法水务可承担事故废水处置工作,每日4.5万m³的处置能力能够保障事故废水的及时有效处置。由此形成“废水暂存+集中处置”高效运转模式,强化基建协同效应,让高标准基建成为环境风险防控的“硬核支撑”。
中法水务应急事故池政企协同:
联动多元应急力量共筑环境安全防线
园区遵循“园区统筹、企业为主”的理念,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硬实力。
深挖应急空间潜力。新建1处移动拦截坝、3处临时筑坝点。活用现有设施,应用5万m³人工湿地的应急消纳功能,共同构建起“企业应急池+园区共享池+河道拦截+湿地缓冲”的多层级空间储备体系。确保事故废水均有“容身之所”,形成“政企联动、空间互补”的协同格局。同时,推动企业建立专门应急队伍,实现“企业初控、自主应对”。
提升园区应急准备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与专业服务单位相协同的模式,储备沙包、围油栏、潜水泵等60余类应急物资,联动中法水务、凯米锐环境等单位配足配好降解药剂与监测设备。细化13支专业应急队伍职责,明确污染拦截、污水转运、应急监测等工作专人专责,确保“物资有人管、处置有人上”。
优化响应调度流程。制定实施企业、园区、区域的调度流程,明确“企业初控—园区联动—区域兜底”的分级响应路径,实现从事故判定到处置收尾的流程标准化。
大气环境监测车数字赋能:
打通应急指挥 “信息壁垒”
园区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破解多系统协同难题,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整合环境综合监管平台、防汛水文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网络等资源,将企业排口在线监测数据、水系水位实时信息、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等纳入统一指挥平台,实现“数据一张图、调度一键通”,解决独立系统信息交互不畅问题。应急响应中心能够实时调取水质监测数据,远程控制泵站闸门,并调度周边应急队伍。若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则能够快速定位风险节点、计算截流容积、匹配应急资源,大幅缩短响应时间,让数字技术成为应急处置的“智慧大脑”。
园区统一指挥平台此次三级防控体系建设,不仅发挥了园区封闭化管理、一体化行政体制的独特优势,实现“早规划、抓落实”的建设成效,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特大城市化工园区应急防控经验。未来,上海化学工业区将持续深化试点成果,聚焦系统提升、物资增补、演练升级,不断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为全国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防控提供“上海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