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50多岁的丁先生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仔细检查后被确诊为枢椎齿状突骨折合并左手掌骨骨折。寰椎、枢椎即为第1、2颈椎,属于上颈椎,它们共同组成了连接头颅与脊柱的关键结构——寰枢关节,承担着支撑头颅、保护脊髓和椎动脉的重要功能。由于枢椎齿状突损伤部位紧邻颈髓和椎动脉,当地医院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即颅骨牵引配合绝对卧床6-8周。然而,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更危险的是,骨折端存在进一步移位风险,可能导致高位截瘫或呼吸心跳骤停。
“每天躺着不能动,还要担心骨头长不好,时刻命悬一线,这种滋味太难熬。”丁先生坚持寻求手术治疗,遂转院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医院骨科副主任兼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刘仪了解病情后,联合王俊芳主任医师迅速评估。王俊芳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认为,患者齿状突骨折存在移位,通过手术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手术同步可以实施左手掌骨骨折复位固定,以实现多部位损伤的同步康复。经过详细评估,患者及家属考虑后,决定尽快实施手术干预。
术前,创伤救治中心多位专家组成医疗团队集体讨论,共同制定手术方案。团队拟行寰枢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同期行左手第一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以稳定寰枢椎,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帮助左手功能恢复。
在手术室、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配合下,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手术。术中,在C臂机引导下,将直径3.5mm的椎弓根螺钉精准植入仅4mm宽的寰椎椎弓根,同时进行神经保护,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时反馈,确保脊髓零损伤,为手术安全增添双重保障;术中出血量100ml。术后CT复查证实,4枚螺钉的植入轨迹与术前规划完全重合,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有效恢复。
术后第4天,丁先生在颈托保护下实现首次下床活动。这一康复进度得益于王烨、王俊芳主任以及赵琴护士长带领的医护团队精心制定的ERAS(术后加速康复)方案。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肢体功能训练,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4天:颈托保护下辅助行走,术后第7天:拆线并顺利出院。
“车祸后发现颈椎骨折时,我真以为后半辈子都要瘫在床上了,幸好有骨科专家为我手术。从不能动弹到重新走路,你们创造了奇迹!”
术后复诊的丁先生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轻轻转动脖颈展示恢复情况,这场意外事故带来的创伤经过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精准施治成功转化为可预期的生活质量改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季娜娜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