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匡河公园,一个背着200-800mm镜头的专业“打鸟“相机的瘦小身影,正在静静伫立。他叫方向北,合肥翠庭园小学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过去的5个月里,他从拍摄一只戴有神秘脚环的珠颈斑鸠“出发”,踏上了一条奇妙的观鸟之路。短短几个月,他用镜头定格了91种鸟类的身影,用7000字的飞鸟日记书写了黑水鸡一家的育雏史,更以全省中华秋沙鸭越冬调查队中最年幼队员的身份,走进了更广阔的自然科学殿堂。观鸟,这项常被视为中老年人“专利”的爱好,正被一位“10后”少年演绎出全新的青春色彩。
一个脚环引发的“鸟类学”启蒙
方向北的观鸟故事,始于一次充满悬念的相遇。
今年六月,他的镜头意外捕捉到一只珠颈斑鸠,它的腿部竟戴着一个清晰的脚环。这个发现让这个男孩兴奋不已。“回家后他搜索了各种资料,了解到这可能是科研或林业部门用于追踪的标记。”方向北的妈妈回忆道,“从那以后,他对‘林业局’‘林业部门’这些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觉得它们很神秘。”
正是这份由“神秘脚环”所点燃的探究欲,彻底打开了方向北通往鸟类世界的大门。整个暑假,他起早贪黑,从“自动挡”升级为熟练操作M档和手动对焦的“纯手动档小法师”,拍下了数千张照片。观鸟于他,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了一场充满未知的探索游戏。
匡河边的“黑水鸡日记”
在方向北的观鸟版图上,家附近的匡河公园是他的“初心之地”和“自然实验室”。这里生活着他最为惦念的朋友——黑水鸡一家。
整个暑假,几乎隔两天,他就去匡河边“探望黑水鸡一家”,这也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他用镜头和文字,细腻地记录下这个家庭从育雏到离巢的全过程:从黑水鸡幼鸟光秃秃的“小秃头”,到它们渐渐羽翼丰满,再到观察成鸟给雏鸟喂食的温馨画面,直至它们长成亚成体,最终一家子消失在河道远方。这份持续而专注的观察,凝结成了一系列生动的《黑水鸡观察日记》。
在这个过程中,方向北也形成了自己铁一般的“观鸟准则”——绝对不惊扰。外婆曾因等待一只红嘴相思鸟等得心急,想吓唬一下让鸟现身,被他阻止。在云南海舌半岛,为了等待一只白胸苦恶鸟,他能在湿地里踩水静候一个半小时。对他而言,观察的意义在于见证自然的本来面貌,而非人为干预。
从书架到旷野,一个爱好背后的支持系统
方向北在观鸟之路上的飞速成长,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家庭后援团”和难得的“忘年交”。
为了满足他的兴趣,家里为他配备了专业的相机和长达800mm焦距的专业镜头。对于成人而言,这套设备也是颇具分量的,方向北却能提着它日行两万步而乐此不疲。爸爸妈妈利用业余时间陪着他一起去各处观鸟,他们一家人的足迹也从合肥的匡河、巢湖湿地,扩展到了云南、江苏等更远的地方,旅行计划总是围绕着“观鸟”展开。
更难得的是,在观鸟过程中,方向北结识了一些同样热爱自然的生态摄影师。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大,方向北却和他们成了“忘年交”。摄影师们十分欣赏方向北的专注与热情,不仅带着他一起观鸟、传授知识,还赠送了他一些动植物的科普书籍。在这个支持系统里,方向北的爱好得到了最充分的滋养:爸爸-妈-妈提供了“硬件”和机会,老师则提供了知识和精神的引领。
91种鸟与7000字之外的收获
截至目前,方向北的观鸟文档里已经细致地记录了91种鸟类。每一种鸟,他都会通过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等权威图鉴,仔细分辨后,记录下它们的名字、目科属、特性、分布区域、别名,并配上自己拍摄的“证件照”和拍摄趣事。
然而,观鸟带给他的收获远不止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他的妈妈欣喜地发现:“自从开始观鸟,孩子的作文写得比以前好多了,因为他再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因为兴趣爱好有感而发。”上个周末,他作为年龄最小的成员,参与了全省首次中华秋沙鸭越冬调查,并成功记录到一只雌鸟,这次经历让他激动不已,也让他从个人爱好迈向了公民科学参与的新阶段。
观鸟,让方向北的童年脱离了电子屏幕的束缚,扎根于真实的自然旷野。他小小的身躯扛着专业相机的身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份健康的爱好里,他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对生命的敬畏、专注的品格和笔下自然流淌的灵感。
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张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