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昭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当镜头越过乌鲁木齐市的建筑森林,定格在“红石榴餐厅”木质招牌下那块“免费的阿依夏抓饭”告示牌上,20集电视剧《红石榴餐厅》便以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开启了对新时代新疆生活的暖心书写。
《红石榴餐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出品,10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开播后,收视率连续登顶热播剧榜首。CSM全媒体数据(NewTAM)显示,《红石榴餐厅》开播前8天,全媒体触达人次已达16.77亿,视听总时长突破1.14亿小时,大屏观众规模超1.86亿人,小屏观众规模达3534.56万人。线下还引发“跟着电视剧打卡乌鲁木齐”热潮,吸引着各地游客来疆参观。
该剧以一家濒临倒闭的餐厅为微观叙事支点,通过多民族青年的共事与共融、坚守与成长,将宏大的时代命题转化为鲜活滚烫的日常片段,在温暖治愈的叙事肌理中,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诠释。
烟火日常里的叙事智慧
如何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红石榴餐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餐桌,一个世界。这部剧正是从这最小的社会单元切入,以温暖的烟火气为笔墨,徐徐展开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新时代新疆生活画卷。
11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红石榴餐厅》创作座谈会上,该剧导演黄楠提到,创作之初团队就定下“跳出宏大叙事,聚焦小空间”的思路。
《红石榴餐厅》的突破之处在于其果断放弃了年代剧“三代人七十年”式的全景扫描式叙事,转而采用“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策略,将全部笔墨聚焦于当下新疆的都市生活场景。
这种叙事选择不仅是基于创作周期的现实考量,更体现了主题性创作理念的深刻转型——从“感怀过去”的历史回溯转向“拥抱当下”的现实书写,将时代的温度蕴于一餐一饭的烟火气和年轻人的奋斗轨迹里。
剧集的核心叙事线围绕美院毕业生明亮的人生选择展开:为陪伴病重的养母阿依夏,他放弃深造机会回到家乡,接手了这家承载着养母半生心血却濒临倒闭的餐厅。这一核心设定天然构成了“个人理想/家庭责任”与“艺术追求/现实生存”的双重张力,而餐厅作为叙事空间,巧妙地将这种个人层面的张力延伸为群体层面的情感联结。
剧中没有刻意设计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标签化的矛盾制造,取而代之的是生活自然流动的平实和诗意。
明亮用艺术改造餐厅、古丽娜尔痴迷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李广天为哈密熔岩电站的建设往返奔波、徐来致力于艾德莱斯绸的创新传承,这些看似零散的日常片段,实则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宏大命题,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物行动与生活细节。
正如剧中那句朴素的台词:“我们在这里,不分你我,都是红石榴的一分子。”无需刻意强调的民族团结,打破了民族题材剧常见的“冲突—和解”模式,以“亲人”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内涵。
在叙事结构上,剧集采用“主线+支线”相互交织的网状布局,以红石榴餐厅的经营发展为主线,自然串联起每个角色的人生故事与理想追求。
主线叙事聚焦餐厅的新生之路,以小见大映照新时代新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蓬勃的生机与坚韧的底色;支线叙事则深入每位角色的个人成长轨迹,细腻呈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主支线情节彼此呼应、相辅相成,不仅在叙事上构建起完整的故事世界,也在情感上丰富了剧集的层次感。观众跟随剧情发展,既能在群体共融中感受温暖,也能在个体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共鸣。
从文化符号到情感共鸣
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石榴向来寓意着团圆、红火与多子多福。
在《红石榴餐厅》中,“红石榴”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剧,成为承载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的重要符号。而剧集通过创造性转化,将其升华为民族团结的具象化表达,让抽象的民族情谊有了可感可知的艺术载体。
剧中的红石榴餐厅,既是物理空间上的经营场所,也是文化空间上的情感共同体。创作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诉求,转化为“红石榴”这一易于传播的视觉符号,通过反复出现的院子里的石榴树、石榴图案挂毯、石榴造型甜点等视觉元素,完成了意义的生产与传递。
该剧编剧张晓峰在创作座谈会上谈到,“吃”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人与人连接的桥梁——它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城市的包容,以及新疆的魅力。所以,以餐厅作为切口,让都市情感在热气腾腾的锅碗瓢盆中自然绽放,最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回味。美食作为重要的叙事载体,在剧中不仅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呈现,更成为情感联结与文化传承的纽带。
此外,剧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新疆特色符号,构建起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其中既有自然景观的壮丽航拍和风情勾勒,也有城市街巷与市井生活的人文景观刻录。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呈现,通过“景美、食美、人美”的“三美”传播机制,立体勾勒出大美新疆的鲜活形象。
正是透过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符号、意象与剧情呼应,该剧构建起兼具文化张力与情感温度的叙事世界。
去标签化的鲜活群像
一部作品的感染力,往往源于人物的真实感与可信度。《红石榴餐厅》在人物塑造上,摒弃了概念化的描摹,致力于刻画一群有温度、有挣扎,也有成长的普通人。剧中的角色并非完美的英雄,他们带着各自的困惑与坚持、欢笑与泪水,恰如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你”和“我”。
男主角明亮的饰演者白宇帆回忆道,初读剧本就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明亮和温暖有爱的一家人。拍摄前的体验更让他深切感受到新疆人与生俱来的热情和真诚。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塑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就是抓住明亮的真,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明亮。
作为剧集的灵魂人物,明亮是许多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他并非顺风顺水的成功者,而是在挫折中重新定位自我、寻找方向的青年人。通过带领餐厅走出困境的历程,他逐渐从关注个人理想转向承担集体责任,实现了精神的成长与蜕变。
对女主角古丽娜尔的形象塑造,则丰富了大众对新疆女性的多元认知。作为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她远离都市繁华,奔走于自然之间,展现出专业、独立、勇敢的现代女性气质。她与明亮之间的情感关系也跳出了传统言情框架,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精神共鸣与共同成长。他们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并肩前进,这种情感模式既贴近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也为剧情注入了清新的时代气息。
配角群像同样塑造得饱满动人。养母阿依夏以宽厚温暖凝聚众人;大厨木拉提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学习包容与创新;技术骨干胡月、李广天,非遗传承人徐来等角色,都以各自的方式追逐理想,共同勾勒出新时代新疆青年的奋斗图景。
这些角色并非特定原型的复刻,而是源于真实生活的提炼。他们谈论事业与理想,也面对现实的压力与困惑,正是这些细腻的生命轨迹,让人物真正“活”在了观众心中。
整部剧在呈现两代人温情传承的基础上,也将视角投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第一集中民警老马那句“我这趟列车到站了”,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也象征着使命的交接。此后,在餐厅经营理念、传统技艺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情节中,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回响。大厨木拉提的儿子安卡尔对菜品的创意探索、李广天对熔岩电站事业的执着追求,无不体现着新时代青年的创新活力。随着代际更迭,年轻一代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棒,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奋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一颗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代人”、“三条线”(亲情、爱情、友情)与“四个家”(明亮、安卡尔、胡月、古丽娜尔四家人)的亲密联结中,《红石榴餐厅》以一间寻常餐厅为窗,用质朴而炽热的笔触,勾勒出新时代新疆的都市风貌与人间温情。
该剧跳出了惯常的宏大叙事框架,将时代命题轻轻安放于一餐一饭、一言一行之中;在“去标签化”的鲜活人物群像基础上,构建起了层次丰富的意象网络。
由此,红石榴餐厅早已不只是一处经营场所。它是一座桥梁,连起不同背景人们的生活图景;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疆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它更是一种象征,寄托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