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五年周期(2020—2024年)评估工作。
综合评定,是一个综合性、多维度的过程,如何在“破四唯”的同时“立新标”,激活科研院所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记者带你走进评估现场。
出题——
回答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发展,为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速应用,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科研院所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严峻复杂。
时代不断“出卷”,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作为气象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如何答题解难、释放动能?
此次综合评估,正是一次全面检验。中国气象局将全面评估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2020年以来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所取得的发展成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评估把“突出对标国际一流、突出业务支撑贡献”作为“破四唯”的关键举措,旨在让综合评估成为激励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检验科研成效的“试金石”。
答题——
把科研院所“考场”搬到业务工作“现场”
11月6日10时,由国家级业务单位技术总工、首席预报员组成的专家组,拿着业务转化成果“现场检视十问”,静候成果科研院所和成果应用单位入场。
“该项成果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日常业务流程中的使用频率?”、“哪些参数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提问紧扣技术成熟度与先进性、核心业务关键问题、对业务发展与质效提升的影响、成果应用效益、成果应用潜力等五方面展开。专家组通过询问技术细节与应用难点,对检视成果进行定性研判、定量评分。
现场作答的是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探测中心等成果应用单位:“小而精的产品”、“升级之后路径改善大”、“天气会商多次使用”……作为科研成果的直接“用户”,他们在接受询问前已客观展示科研成果业务应用情况,并在现场直接演示系统运行状态。
“关键问题解决了吗?”、“好不好用、愿不愿意用?”、“应用潜力怎么落地?”……专家组在“现场检视十问”必答题之后,持续追问。
在本次评估的技术支撑单位,气象发展与规划院副院长廖军看来,首次采用的现场检视,是此次评估工作的关键环节。评估专家避免泛泛提问,而是对标国际一流和业务支撑实效,当场指出问题,杜绝走过场,真正达到“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
发放调查问卷,也是重要一环。专家组面向一线业务人员广泛征求“用户”对成果应用的反馈意见,对评估对象多维“扫描”、精准“画像”,以充实评价依据,挤掉评估材料中的“水分”和“杂质”。
阅卷——
扎实做好评估“后半篇文章”
综合评定既要评出压力,也要得实效、促实干。
此次评估,梳理出了经验和亮点——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从业务实际需求出发,重点解决业务的痛点和短板,既有“从0到1”的创新性突破,也有从有到优的持续优化,不断推动科研工作从书斋走向田野。
同时,也清晰指出了问题所在和努力方向——在专家组向用户了解使用体验的过程中,“科研成果在业务上的评估机制需要改进”、“对齐‘接口’开展协同合作”、“预报员应全链条参与”等意见建议不断涌现。
这些声音指向一个共同诉求——科研必须更贴近业务。科技成果既不能在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里“沉睡”,更不能仅在国际期刊上“孤芳自赏”,关键是要将其有效转化到业务一线,让业务人员从能用、有用、好用到真正爱用,让气象科技成果真正从“对标”走向“超越”。
“这样的评估‘指挥棒’非常接地气。”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总工程师、专家组副组长陈静表示,这让科技人员对标实际应用,“真刀真枪”地打磨落地成果。
“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国家气象中心总工程师、专家组组长张小玲表示,科研与业务的双向奔赴,需要业务人员再主动向前一步深度参与,不能只做产品的被动接收者,还要做需求的提出者、产品改进的反馈者和试用者;职能部门要主导建立开放真实的应用场景,健全包容试错的合作机制,将科技创新的火花淬炼成驱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这场“审”有所得、“查”有所获的体检,并非一评了之。对于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而言,要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状态,因为改革创新这张时代答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作者:刘倩 于桐 责任编辑: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