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冕财经
////
千问与豆包、DeepSeek、元宝必有一战,但最直接也最棘手的对手是豆包,阿里等不得。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贾琦
编辑:程程
设计:岚昇
过去一周,国内AI应用市场突然“炸了锅”。11月17日千问登场,18日蚂蚁灵光上线,阿里系直接在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前六撕开一道口子。
截至11月24日,千问跃升至第4,灵光排名第6,打破了字节跳动长期盘踞的“前五全包”格局。此前榜单前列清一色是豆包、红果短剧、抖音商城、多闪和汽水音乐,除了豆包,其余全是抖音系。
更猛的是速度。根据阿里最新披露,千问公测一周下载量突破1000万,增速超过ChatGPT、Sora、DeepSeek,成为至今增长最快的AI应用,阿里港股盘中一度大涨超6%。
回看2025年,从年初的AI基建到年中的淘宝闪购,再到如今举全集团之力力捧的千问,阿里一路加速,“等不得”成了贯穿全年的底色。
夸克让位
早在11月初就有市场消息称,阿里巴巴已秘密启动名为“千问”的战略级项目,以Qwen最强模型为核心打造个人AI助手APP,目标直指ChatGPT。
但从上线后的千问APP来看,千问与豆包反而更为接近,界面更轻,入口更直接。
即便如此“减负”,千问离成熟的C端体验似乎仍有不小差距。有人直言遇到了一个糊涂的千问,“连用户和自己的话都分不清”;有人吐槽“你们有用千问做数学题的吗,我今天让他做了一道高等代数题,做的太差了,有投广告的钱不如好好改进产品”。
阿里表示,这次发布的是一个初级版本,将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一个“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并特别强调“能办事”将会是千问APP的一个重要发力方向。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就会发现,千问突然冲上前台C位,似乎并不在阿里原本的计划内。过去一年,阿里真正持续投入资源扶持的其实是另一款C端产品夸克。阿里在夸克上的投入之大,与千问如今的曝光程度相比毫不逊色:先后上线了AI超级框、高考志愿大模型、AI创作平台、AI眼镜、对话助手……几乎每个季度都有大动作。
吴嘉的上位更是佐证。今年3月之前,夸克在阿里内部一直没有独立的架构,3月13日之后才被正式升级为阿里的AI旗舰应用,负责人吴嘉也从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升级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夸克CEO,并直接向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汇报。
对此,阿里核心决策层的人士曾表示,吴嘉是阿里内部少数真正带队做成过“大C端产品”的年轻高管,夸克正是其代表作。
然而,这一切在下半年开始出现明显转向。据晚点LatePost报道,早在今年夏天,阿里核心管理层就在讨论启动千问项目。9月后,便从北京、广东调来上百名工程师,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C4楼封闭做千问项目。产品团队虽然仍归属智能信息事业群,但统筹工作却直接由阿里巴巴集团层面主导,更名的决策由CEO吴泳铭亲自拍板。
紧接着,千问的上线节奏肉眼可见地提速:界面焕新、功能重排、对标ChatGPT 的宣传一波接一波……密集程度之高,像是一场仓促却必须拿下的突击战。
几乎一夜之间,夸克“主攻AI搜索、夸克当入口”的叙事,被千问的“全民级AI助理”替代,阿里AI的C端战略中心发生了一个明显偏移。唯一没变的是,具体执行负责人仍是吴嘉。
▲据悉,阿里所有产品未来将接入大模型,图源网络阿里给出的解释是:2025年上半年,阿里的确希望通过夸克来尝试AI时代的入口,但随着AI能力的提升,阿里认为对话式AI助手是更好的形式。
另有分析指出,夸克的功能体系庞杂,定位偏工具,即便进行了AI升级,也难以让用户将其视为AI本体。千问则不同,它没有历史包袱,不属于任何一个现有业务板块,可以从零开始定义产品结构,走的是“对话即入口”“任务即场景”的路径。
至于千问上位后,夸克会否被边缘化,还是继续承担阿里在AI to C的入口职责,目前仍没有明确答案。唯一清晰的是,在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上,夸克已经掉出前10,而千问升至第4,蚂蚁灵光排到第6。
豆包逼急
阿里的AI战略雄心勃勃,但过去几年,它的攻势几乎全部压在B端上,导致在C端的应用层面,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状态:知道的人不多,用的人更少。现在,千问被寄予厚望,替阿里补上那块最薄的一环。
问题是,一台手机里能装下几个相似的AI助手?
千问与豆包、DeepSeek、元宝必有一战。但最直接也最棘手的对手,是豆包。10月底阿里官宣AI“C计划”时,就曾有解读认为这个“C”并不单指C端,还取自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目标直指同在AI应用榜单前列的竞争者豆包。
与阿里对入口形态反复摇摆不同,豆包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AI助手,产品路径从一开始就极为清晰:不强调模型参数,不端技术姿态,够简单、够顺手、够日常。无论是“用豆包进行压力面试”还是“豆包陪孩子写作业”,几乎都是靠户自发传播出圈。这种贴地气的使用感,正是阿里多年来在C端所缺失。
QuestMobile《2025年9月AI原生App榜单》显示,豆包以1.72亿月活稳居第一,DeepSeek以1.45亿月活位列第二——二者合计用户规模接近3.2亿人,几乎相当于中国网民的三分之一。
▲2025年9月AI原生App榜单,图源QuestMobile豆包带来的焦虑远不止用户规模,更让阿里警觉的是其商业化闭环。今年双十一期间,豆包悄悄上链接了。在豆包里问护肤、问家电、问香水,答案不再是网页跳转链接,而是直接附着一个能一键进入抖音商城的商品卡片,从咨询、比对到下单,全过程都能在一个聊天窗口里完成。
这一下,AI第一次与国内电商有了深度绑定,并且能直接产生商业价值。这种模式可能成为AI时代电商交易的一种全新方式,至少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而它精准切入的,正是阿里最核心的腹地。
过去十多年,移动互联网的电商闭环一直由阿里主导。但随着AI开始渗透日常生活,最前端的入口被字节通过豆包包抄截胡。入口旁落,就意味着交易可能旁落,这才是阿里真正的焦虑所在。
如果把字节和阿里的业务版图摊开,会发现阿里和字节的对垒,早已不局限于“千问VS豆包”。不管是电商、云服务,还是本地生活,双方的业务已经犬牙交错。
对上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还要追溯到十年前的AT(阿里和腾讯)之争。但那场冲突更多是资本阵营的对弈,彼此在对方主战场上较少正面冲撞。而这一次完全不同,阿里和字节已经卷到彼此的核心腹地。
电商是必争之地,淘宝天猫不可能退,抖音也绝不会停下带货的脚步。到了AI时代,入口之争更是重中之重。豆包想成为人人都能上手的AI工具,千问同样瞄准了下一代超级入口的位置。
这两大生态由此形成了天然对立的阵营:一边是阿里试图从AI重建电商入口,一边是字节从流量链路反推到AI入口本身。双方都在对方的红线边缘试探,用自己的节奏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
阿里是不是来晚了?
千问官宣之后,外界最尖锐的疑问是:阿里是不是来晚了?
千问团队接受晚点采访时表示,当下国内还没有一款DAU破亿的国民级AI应用,千问此时入局并不晚。
足够厚的技术储备,也是阿里的底气。Qwen系列模型在Hugging Face等全球开源榜长期霸榜,全球累计下载量突破6亿次。9月才发布的Qwen3-Max,在多个榜单上已对标国际第一梯队。
但技术优势并不自动转换成C端优势。“IT桔子”数据显示,2025年8月国内AIGC产品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多款图像生成、聊天类工具集体降速,想靠基础能力抢夺市场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千问选择的突破口不是模型能力,而是从对话深入到办事。千问团队透露,目前千问还在联合包括淘宝、高德、闪购、支付宝等产品的团队联合开发,希望更深嵌入相关产品,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比如,当用户问“婴儿冬季护肤”,后台联动淘宝给出合规产品,再由高德引导线下母婴店;如果问“今晚吃什么”,未来可能会直接调出闪购、查看附近店铺库存和配送时效。
这意味着,眼下“千问+夸克”的双线推进,还是今年阿里“整合分散业务、打造统一生活入口”战略的延续。前有高德以扫街榜反哺本地生活,淘宝闪购借外卖场景拉升DAU,后有千问接入地图、外卖、购物等多场景,目标成为AI时代的流量中枢,它们都遵循同一个逻辑——用高频场景撬动生态流量。
这也是阿里最擅长、也最想复刻的路径:让入口连上交易。
但问题也同样尖锐:阿里历史上跨部门协同一直被认为是“拖慢创新的第一障碍”,多个项目折在了资源协调上。千问APP能否打破这一魔咒,仍是未知数。
尽管不确定性很多,千问上线首周的数据还是给资本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阿里在消费级AI上的潜力。光大证券国际策略师Kenny Ng表示:“千问是否能够带动阿里C端业务,将成为影响公司未来估值的关键因素。市场更将千问的亮相视作‘阿里开始对标 OpenAI 的第一步’。”
换言之,千问的成败,不只是一个应用的问题,更关乎阿里能否重新获得AI的“入口权”,能否重新定义自己的增长曲线。
联系入群 | 加微信:Damian06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