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全高效推动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
创始人
2025-11-24 07:02:45
0
  •   ●安全是能源体系的生命线,高效则是实现新型能源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可聚焦提升调节能力、增强系统韧性,优化区域协同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市场机制与制度体系、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构建

    76问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如何安全高效推动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

      新型能源体系作为能源革命的核心载体,旨在统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构建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系统,既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掌握能源主动权的战略基石,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将新型能源体系置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位置,强调其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支撑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作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跨区域输电网络逐步完善、源网荷储协同能力持续提升,但在系统调节、市场化机制衔接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深入探究如何安全高效推动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使其充分释放赋能效应,对全面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构建高质量的新型能源体系对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改善和民生提升均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在产业转型方面,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转型,催生以风光氢储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带动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微电网等技术落地,培育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能源全产业链转向数字化和绿色化;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通过构建清洁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推进碳捕集利用、绿色氢能和储能等关键技术部署,可实现能源产业系统性降碳减排,协同推动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在社会民生方面,通过分布式能源与“能源+服务”模式,提升城乡及偏远地区能源可及性与用能自主权,推动形成更普惠的现代能源服务体系。此外,绿色能源产业链持续延伸,有助于拓展就业容量与岗位层级,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安全高效是建设高质量新型能源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全是能源体系的生命线。随着能源结构由集中式、化石能源主导,向分布式、清洁能源主导演进,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唯有强化供应链韧性、筑牢安全屏障,才能夯实体系构建基础。高效则是实现新型能源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不仅关乎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也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与社会整体能效水平。在多种能源形态深度融合、电力负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若运行效率不足,将抬高全社会用能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制约绿色转型进程。安全与高效也是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没有安全保障,高效运行难以为继,只有在系统稳定、各环节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能源资源才能实现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而缺乏高效的生产调度,也会削弱能源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只有从安全出发、以高效为导向,才能实现能源体系的稳定运行与持续优化,推动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4年底,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5.2亿千瓦、8.9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5%。另一方面,储能与输电等关键技术持续进步。自2010年以来,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下降了93%,特高压输电实现完全国产化突破,建成“22交18直”的特高压网络,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超过3.4亿千瓦。同时,国家层面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围绕电价机制、并网消纳等环节出台系列政策规范,形成初步的制度框架。然而,实现新型能源体系的安全高效运行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挑战。一是系统调节能力仍显不足,受风光出力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影响,2024年部分省份弃风弃光率回升,调峰电源装机缺口较大。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截至2024年底,西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已达2.69亿千瓦,但用电负荷增长缓慢,中东部负荷中心的电力缺口则持续扩大。三是体制机制仍需优化,目前电力现货、容量补偿、辅助服务等市场机制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适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体系,跨区域统筹、源网荷储协同调度仍有待强化。未来,可聚焦以下四个方面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提升调节能力,增强系统韧性。针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应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燃气调峰机组等灵活调节电源建设,构建多元化、层级化的调节能力体系,提升系统的峰谷调节和负荷跟踪能力。同时,健全需求响应机制,通过分时电价、负荷补偿等手段,引导大规模终端用户主动参与电力负荷调节,释放用电侧的调节潜力。进一步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管控,强化电力系统的全域感知、预测调度与柔性调配能力,提升系统整体的动态响应水平。

      优化区域协同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构建以特高压输电为支撑的跨区域输电通道网络,强化主干电网互联互通能力,提升清洁电力的外送效率和覆盖范围。同时,推进新能源“就近并网+远距离输送”的布局策略,合理规划大型风光基地与配套外送通道,避免电源建设与输电通道建设不协调的问题。此外,应完善跨省跨区输电价格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输电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破解有电难送的困境,增强各区域开展协同调度、资源共享的内生动力。

      完善市场机制与制度体系,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容量补偿和辅助服务等市场机制的建设,强化市场价格引导,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节。同时,建立多时间尺度的市场体系,统筹中长期交易与实时调度,完善日前、日内、实时电力交易机制,提升市场对负荷变化和新能源波动的响应能力。同步完善新能源并网与消纳保障机制,提高新能源的市场化交易水平,推动绿电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与碳市场机制的有机衔接,释放新能源多元价值潜力。此外,强化调度机制改革,推动调度决策向数据驱动、算法优化方向演进,提升系统运行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围绕储能、氢能利用、碳捕集封存等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提升能源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与规模化应用水平。重视新兴交叉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融合,提升系统运行的感知、预测与智能调度能力。为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应完善科研协同机制,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动发展,构建高效协同的产学研用创新网络,培育具有引领性的能源技术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建东、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李星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