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季节,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格外忙碌,一笼笼肥美鲍鱼被打捞起来,即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今年丰收节,咱这‘黑金子’可是主角。”养殖户老林说,“它们再也不用像往年那样,夏天还得千里迢迢跑去山东‘避暑’了,光运费就省下一大笔。”
让鲍鱼有望告别“候鸟式”迁徙的是厦门大学一群年轻的“智鲍大师”。他们潜心攻关,成功培育出耐高温的皱纹盘鲍“福海1号”、绿盘鲍等新品种,解决了养殖户多年的心病。如今,市场上超六成鲍鱼苗带有他们的科研“基因”。
在向海图强的青春实践中,八闽青年将论文写在万里海疆之上,用科技赋能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在广阔蓝海中书写实干答卷。
勇探深蓝:科考船上的青春思政课
7月24日,厦门大学“嘉庚”号科考船从厦门港启航,载着百余名师生驶向浩瀚南海。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介绍,这次远航创造了“嘉庚”号的历史——首次跨越赤道抵达南半球,首次停靠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并举办科考船开放日活动。
“嘉庚”号是中国高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考船,配备了先进的科学仪器。自2017年交付使用以来,它已航行逾20万海里,助力2000多名科学家开展海上科研。
在雅加达,“嘉庚”号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成为中印尼建交7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一大亮点。当地市民、学生登船参观,在科考设备展示区前排起长队,亲手操作科研仪器,感受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脉搏。
“海丝学堂”的学员充分利用这次远航机会,在实习实训间隙创新开展党团活动。他们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通过海洋术语趣味竞赛、海上“红歌”音乐会等形式,让思政教育在碧海蓝天间焕发新活力。“在海上观看‘海洋强国’纪录片,身临其境才能更明白新时代海洋学子的使命担当。”“海丝学堂”实践队队员陈伯涛感慨道。
据悉,福建省相关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实践队走进中国船政博物馆、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等地,通过参观调研、实地访谈等形式,感悟海洋文化魅力,坚定海洋强国信念,上好“海洋金课”。
深耕金滩:渔港码头旁的数字蓝海突破
“阿姨,您看这样拍摄,海带的质感更诱人。”福建师范大学“澳角诗锚”实践队队员正手把手教渔民林阿姨调整手机拍摄角度,还有几个年轻人在帮渔民调试直播设备。
今年暑假,“澳角诗锚”实践队深入东山县澳角村月牙湾,穿梭在渔港码头,用无人机记录下渔船归港的壮观场景,绘制出一幅“捕捞-加工-冷链-销售”全产业链数字地图。在村电商服务中心,实践队队员用心编写的《渔村电商入门手册》被争相传阅。“这些孩子真贴心,连怎么拍海鲜特写都画得明明白白。”一名老渔民竖起大拇指。
实践队策划的“澳角鲜物”直播专场,两个小时内就售出近千单海鲜特产,创下村里的销售纪录。当地电商中心党支部书记沈舜欣回忆,实践队为做好直播筹备与手册编写,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梳理出渔业全产业链信息,将专业电商知识与“渔把式”经验融合。
实践队队员雅婷说,帮助渔民把晦涩的电商知识转化为“渔味”十足的表达虽不容易,但看到直播销量刷新纪录、渔民们逐渐掌握电商技能,便更深刻感受到了数字赋能渔业的强大力量。“这次实践,我们教会渔民带货,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守海洋的韧性”。
除了数字赋能渔业,福建省相关高校实践队还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海洋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福州大学实践队深入企业优化海洋通信设备技术;厦门理工学院实践队在连江布设智能监测系统,有效提升鲍鱼病害预警准确率,降低养殖成本。
守护碧湾:红树林间的绿色生态使命
今年暑假,福建省“海上森林”社会实践队奔赴福建、浙江、广西、广东和海南,开展全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调研。
在海南省儋州市新英湾的退塘还林区,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齐膝的泥地里,专注地测量着红树林的“身高体重”,记录下树高、胸径、冠幅等生态数据。“这片2022年补种的桐花树和白骨壤,成活率超90%,远超预期。”队员彭依依的记录本里,附着无人机拍摄的修复区全景,曾经的海鸭养殖塘如今已成为红树林幼苗的聚集区。
红树林作为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重要木本植物群落,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代表之一,更是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队员们对比修复前后的调查记录发现,底栖动物种类从12种增至34种,招潮蟹、弹涂鱼密度提升5倍,鸟类新增黑脸琵鹭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越冬水鸟数量突破两万只。
参与实践的生态学博士生邓益娟说,这组数据的变化,生动描绘了一幅从“土壤”到“天空”的生态复苏图景。这不仅是红树林生态保护的“中国智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滨海湿地领域的鲜活案例。
围绕海洋生态监测与治理,福建省相关高校积极推进环保宣传与公众教育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起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莆田学院实践队推动重点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提升公众环保知识普及率;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赴高罗海滩开展净滩行动,向村民科普风电与“双碳”目标关联。
传承文脉:海上丝路的文化接力
今年暑期,30余名来自欧洲的华裔青少年驻足在泉州市开元寺千年古榕下,仰望着历经风霜的石塔,聆听身穿蓝色实践队队服的大学生用流利的中英文讲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这是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寻梦海洋·寻根中国”欧洲华裔青少年研学交流营中的一幕。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出土的古老海船构件令年轻面孔屏息凝神,在全视景船舶操纵模拟器前,他们亲手“驾驶”巨轮,体验破浪前行的豪情。在非遗工坊,德化白瓷温润的质感、福船模型精巧的榫卯结构,以及掐丝珐琅课上用金丝细细勾勒出的海浪纹样,都让文明的交流从书本走入现实。“过去听爷爷讲海上丝绸之路,总觉得很遥远。今天亲手触摸这些历史,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根’。”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华裔学生说。
“这是我们高校青年传播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教师肖伟强介绍,近年来,学院组织多支实践队,将海洋文化课堂搬进乡村小学,自主研发“海丝AR探秘”小程序,通过手机屏幕让古老的福船在海洋“复航”;他们自编自导《丝路帆影》话剧,走进中小学课堂,用戏剧唤醒历史;他们策划的“世遗泉州”海报设计大赛,让年轻一代用画笔和创意,为千年海丝路故事涂抹上青春色彩。
“2024年以来,团福建省委启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向海图强’专项活动,重点围绕‘海洋科普、海洋经略、海洋关爱、海洋文化’四大行动,不断推动大学生增强海洋意识,参与海洋治理,守护海洋生态,传播海洋文化。”团福建省委学校部部长黄承祖介绍。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职业公民代理人”乱象剖析
下一篇:被建构的诗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