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和《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我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首次提出碳达峰之后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还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森林蓄积量、新能源汽车、全国碳市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等一揽子目标,全面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力度。这是党中央对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
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新部署新要求
“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取得的积极成效。党中央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政府有力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全民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2024年我国新能源对GDP贡献率达到10%,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新兴经济持续涌现,“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和当前我国经济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截至2024年底,我国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大幅提前完成我国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中这两项指标。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新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近10年,我国为世界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80%和60%,中国制造的绿色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最新部署。“十五五”“十六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将接续实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党中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国际形势,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提出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不仅是气候目标,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提升气候韧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一揽子目标。这是对碳中和的再动员、再部署,标志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从聚焦二氧化碳到覆盖全温室气体、从控强度到降总量的重大跨越,全面展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战略定力。我国首次将适应纳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体现中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重的一贯理念,着力提升城市气候韧性。这是中国对照《巴黎协定》要求、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是对《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施的有力支撑。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将实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下降绝对量超过此前所有发达国家历史同期水平,更新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超过全球当前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总和。
坚定不移落实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在落实目标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复杂挑战中的强大组织力、动员力和执行力,推动气候治理由战略擘画走向全面实施。近年来,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一些地方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陷阱论”“阻碍发展论”等消极声音有所上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个别国家搞“本国优先”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改变不了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新高地。未来,绿色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绿色动力,也将持续塑造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竞争优势。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气候治理的目标“松劲歇脚”“观望懈怠”。
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进出台生态环境法典,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法律。二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加强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三是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优化升级观测预测预警体系,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适应行动力度,主动应对气候不利影响,减少损害损失。四是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提升市场活力,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碳市场在碳排放双控中的关键支撑作用,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五是加强科技研发和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加快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规划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六是夯实基础能力。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政策创新。
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我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不仅自身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公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惠的贸易格局和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正在损害全球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损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我们将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继续与各方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将呼吁各方增进政治互信,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相互鼓励、相互促进,而非掣肘制约、指责打压。我们将推动公正转型,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通过转型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差距。我们还主张发达国家应当落实率先减排义务,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破坏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最终损害各方减排努力的国家需要承担新的历史责任。我们将以中国技术、中国产品为全球创造绿色低碳发展机会,努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气候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努力和贡献。
(据《学习时报》)
下一篇:连续六年大旱,德黑兰“口干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