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羌绣羊角花“开”到更多地方
创始人
2025-11-24 04:15:25
0

羌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

陈云珍的女儿杨红莉穿着母亲绣制的服装。 受访者供图

陈云珍的羌绣作品。

陈云珍的羌绣作品。

  羌族没有文字,羌族人用图像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文化。于是,羌族民歌、史诗传说、羌族现存唯一典籍《刷勒日》、羌绣……这些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艺术诞生了。2009年9月30日,“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12月,又从该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经16年,中国对羌年的保护,世界有目共睹。

  当年之所以选择申报羌年,是因为羌年涵盖了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综合的性质。在羌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的记忆中,小时候羌年“热闹极了”。人们提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准备,杀猪、请客、祭祀山神以祈求庇佑。“那时候我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母亲在我的围腰上绣了彩色的花。我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羌绣不仅仅是羌年中最绚丽的色彩,它还贯穿了羌族人民的一生。它是常服上的一片祥云,是劳作时围腰上的一朵羊角花,更是儿女婚嫁时身着的、母亲积攒了十余年的祝福。从9岁便开始与羌绣打交道的陈云珍越来越意识到,羌绣不仅是一门手艺,它代表了羌族人民勤劳、善良、勇敢的珍贵品质,是祖先留下来的“一笔财富,一种记忆”。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陈云珍。

羌族人用羌绣记录世界

  羌族有个说法叫作“学会针线,学会茶饭”。“针线”被置于“茶饭”之前。在陈云珍看来,这是因为羌族是一个崇尚美、崇尚自然的民族。而这一点,又在羌绣这项技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羌绣的纹样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大都是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我们将所见所闻转化为图样,流传至今。”陈云珍记得,小时候住在广元市青川县,白天大家在地里劳作时看到的羊角花、土豆花、荞麦花,回去就会出现在衣服上、围腰上。白云、流水、火焰、石榴、桃子、梅花乃至锦鸡、蝴蝶等,都成为了羌绣中常见的纹样。因此,羌绣也就成为了羌族人民认识和记录世界的方式。

  而在绣法上,羌绣有边针绣、单边绣、双边绣、单钩绣、双钩绣、起针绣、穿针绣等,常用的就有近二十种。桃红、绿色、粉红、大红色、金黄色、天蓝色等颜色的棉线交织,呈现出色彩鲜艳跳脱的效果。

  “羌绣的日常服装和盛装还是有区别的。日常服装就会简单一点;盛装的颜色非常鲜艳,图案非常复杂,工序也更繁琐。”陈云珍说,在家中孩子十岁左右的时候,母亲就会开始准备一套盛装。一直到儿女婚嫁时,这套历经十余年绣工的衣服才会上身。“这是母亲对儿女满满的祝福,也承托着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寓意。”她解释道。一生中的重要场合,这套衣服都会陪伴着孩子度过。陈云珍的女儿杨红莉也有这样一件衣服,以红、黑为主色调的衣裙上,绣着纷繁的花朵与纹样。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是母亲对女儿殷切的期盼与祝福。

纹样创新迎合当代社会审美

  羊角花即杜鹃花。每年羊角花盛开之时,羌族的青年男女会以此花作为信物互赠。作为游牧民族,羌族以羊为图腾,因此羊角花是融合了宗教信仰、民族图腾、文化记忆的重要象征。

  对于陈云珍来说,羊角花也是她最喜欢的纹样:“我们羌族人常常在羊角花开的季节开始一年的劳作。对我来说,羊角花象征着羌族勤劳、朴实、勇敢、生生不息的品质。”她希望,这样的羊角花能够“开”到更多的地方。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羌绣一般是出现在服装上,如果要转化为商品,让更多的人接受,就需要改变。好比这把扇子,”陈云珍顺手拿起展台上绣着羊角花的扇子说,“羊角花要从服装上到扇子上,并不是照搬那么简单。”

  羌族服饰上的羊角花,大且鲜艳,通常与其他纹样一起出现,因此花瓣的轮廓较为抽象,不够明显。为了在扇面上呈现更好的效果,陈云珍除了将花瓣的形状设计得更加分明外,还利用淡雅的渐变色凸显花瓣层次,让花朵更加立体。“光有几朵花还不行,我们又配上了羌绣中常见的蝴蝶元素,整个画面才更具生命力。”陈云珍说。

  实际上,想要被市场接受,需要改变的不只是羊角花。羌绣的特点——鲜艳的颜色、复杂夸张的纹样,都需要迎合当代社会的审美。

  为此,陈云珍在继续创作传统羌绣作品的基础上,重新开始设计、绘制纹样。她将羊角花的纹样与云纹结合,创作出了“云朵上的羊角花”;她在一幅羌绣画中展现出羊角花盛开与即将凋谢的两种形态,又加上代表多子多福的石榴花,以丰富整个画面。“在大自然中,羊角花的形态和颜色本身就多样,有紫色、粉色的,也有白色、黄色的。”这些改变过的纹样,根据不同面料的特征再进行微调,从而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

  除了纹样创新的工作,这两年陈云珍还有了一个新的工作,就是重新整理老一辈留下来的纹样,以及创新后的纹样。她将上千份储存在脑海中的纹样,一笔一划地画下来,再转录到电脑中。

羌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前,陈云珍在广元市青川县居住。羌绣对于那时候的她来说,是干农活之余的“精神疗愈”,也是外乡人去青川旅游时,能顺手带走的旅游纪念品。地震之后,羌绣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政府的组织下,陈云珍参与了绣娘培训,青川县的羌绣也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中,逐渐形成了产业化的雏形。

  2012年,出于对羌绣的热爱和传承的迫切,陈云珍开始意识到单单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里头来。”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把羌绣当作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的事情去做:“我从9岁开始学习羌绣到现在,一直都非常喜欢。羌绣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更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和财富。”

  在传承和发展羌绣的过程中,她在绵阳市北川县经营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吸引了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学徒,也为本地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如果年轻人能够就地解决工作,就不用外出务工,可以在家里陪伴亲人。羌绣这项技艺,真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陈云珍感叹道。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徐语杨 摄影报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