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图书评介】
经济史作为一个研究历史上各个时期经济运行情况、运行机制和绩效的学科,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提炼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传承中华文明的治理智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迅速,新的史料层出不穷,新的数据不断挖掘,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之下,彭南生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结项成果,该书分为3卷6册,共计200余万字,呈现出长时段、大背景、体量大、创新性等研究特点。
史观是史学著作的灵魂。《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通篇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展开长时段、整体性研究。在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该书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前人成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反映了当今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作者强调经济演进的连贯性,主张进行长时段观察以准确发现其中的作用机制,并认为包括手工业在内的经济活动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密切联系的整体。该书以“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演化过程、原因及影响”为主线,并提出近现代手工业的两个维度:部分行业的衰落衰退过程与部分行业的发展变迁及转化。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抽离出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演变过程、政策措施、外部关系和历史影响四条辅线。
在一条主线、四条辅线的牵引下,作者将200年内的若干重大问题置于“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演进过程、原因及影响”的叙事框架中。1800年至2000年间的中国手工业,面临着政治、社会、国际环境的巨大变迁,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内外战争及复杂中外关系交织。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下,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催生了诸多重要议题,如鸦片战争后手工业的转化、近代手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现代化的探索、改革开放后手工业的再度发展等,本书围绕这些问题都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重点论述了传统手工业的近代转型、近代手工业的发展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的演化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手工业的再度发展等核心问题,成功构建了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完整历史叙事和整体图景。作者将手工业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近现代界定为纵跨两个世纪的公元1800年至2000年,这一见解独到深刻,强调经济史的阶段性有其自身特点与演进的连贯性,不应完全以政治事件为标志,从而避免了割裂经济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内在规律。基于此,作者对近现代中国手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作了全景描述与科学划分:甲午战争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步时期;1931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遭遇挫折期;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末为发展期,此时期手工业在体制机制及内涵外延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长期以来,学界似乎认为手工业在传统社会及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虽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后便成为“落后”的代名词。《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则以大量史料为支撑,从学理上颠覆了这一观点。该书将1949年之前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归纳为两种客观模式:政府主导的移植型工业化模式与民间以本土工业为基础的嫁接型工业化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进入崭新阶段,现代工业生产比重大幅提升,主导地位增强,结构优化,建立了完整自主、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工业技术升级明显。《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突破“传统VS近代”的二元对立模式,采用“传统与近代化互动”的分析框架,重新评价传统经济成分(如手工业、商人资本)在近代化中的作用,丰富了“近代化”的内涵,其中包括“多元路径的近代化”“渐进式的近代化”等内容。
该书深刻阐释了手工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现代化是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然过程,传统手工业的现代化既是客观历史存在,也是重要的理论概括。该书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总结:手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工业化,工业革命可视为这一过程的高峰,但手工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不能简单等同。首先,部分手工业在工业革命中发生或完成转化,成为机器大工业产生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所有手工业都能实现这种转化。其次,从区域和国别视角看,并非所有机器大工业工厂都是手工业现代化的产物,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尤其如此。再次,诸如钟表业、玉雕业、乐器业等特定手工业行业,即便工业化水平再高,也难以完全采用机器大工业生产。
该书进一步指出,手工业现代化基于其内部技术与制度变革,为蒸汽机和机械的运用奠定基础,进而可能顺利过渡到大机器工业,因此工业化是手工业现代化的结果之一。然而,手工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前景远为丰富,它不等于工业化。有些传统手工业仅将机器技术应用于特定生产环节,其余工序仍保持手工生产;有些传统技艺是工业化初期机器工业无法替代的,需完全依赖手工操作,但可有效运用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动力、先进工具和廉价原料进行改造,这些变化可称为“半工业化”。即使生产形态依旧的手工业,也可能在资金、市场等方面融入现代色彩。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通过系统研究指出,探讨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不能就事论事,而需突破手工业史、经济史、近现代史的框架,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立足人类工业文明演进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无疑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一把关键钥匙。
(作者:魏明孔,系河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宅兹中国”的文明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