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多次波动,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误判,尤其是美国。在理解中国发展路径、过度自信于自身优势、以及对中美竞争格局的判断上,美国做出了不少错误的决策。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经济界的一些重要人物也开始承认,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崛起。这种认识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通过时间和实际情况的不断检验所逼出来的。无论是当初的贸易战,还是后来强力推进的技术封锁,甚至是大规模推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行动,最终这些都变成了高开低走的局面。
相反,中国在这些压力下不仅稳住了脚步,反而在一些关键产业上实现了加速突破。回头看,最初美国的战略设计其实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它错误地判断了中国成长的逻辑,同时也误读了全球局势的变化节奏。2018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由美国主动挑起,目的是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做出妥协,甚至试图压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发展。 当时,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对美出口依赖较大,且供应链紧密绑定于西方国家,打击出口就能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结果,却事与愿违,几年来,中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重心逐渐向亚非拉等新兴经济体转移,对美国的依赖不断降低。 反倒是美国自己,因加征关税导致成本上升,加剧了通货膨胀,给不少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带来了压力。更为严重的是,贸易战本质上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全球供应链早已高度一体化,想要脱钩并非易事。很多美国企业发现,即使将生产线搬出中国,很多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脱离中国根本行不通。 而中国则迅速适应了这种变化,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推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另一方面,国内产业链也在不断补齐短板,加强关键环节的能力。当外部限制逐步增加时,中国的制造体系反而变得更加坚韧,美国当初的战略本意是一招制敌,结果却变成了自设障碍。 如果说贸易战是战术上的误判,那么在新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博弈,则可以看作是战略上的盲区。美国一度认为高科技领域是自己的专属领域,即使中国追赶,也很难真正赶上。然而,现实却再次给了美国一个响亮的耳光。在新能源领域,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光伏、电动汽车、储能等多个行业取得了远超预期的进展。这些进展并非依靠单纯的资金投入,而是通过完整的产业链、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可控的成本结构推动的。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相关产业不仅做大了规模,还大大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虽然美国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希望通过激励措施促进新能源制造业回流本土,但实际情况远没有预想的那样顺利。从政策规划到投产,再到形成规模效益,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再看半导体行业,美国在2022年后对中国实施了严苛的出口管制,企图通过卡脖子手段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的能力。然而,中国迅速做出反应,国家层面设立了专项基金,加大研发投入,企业集中攻克核心技术。从14纳米到7纳米,甚至部分领域已接近5纳米工艺,中国企业逐步缩小了差距。尽管还不能说完全突破,但至少已经让技术封锁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其中的关键并非单纯的技术追赶,而是战略层面的系统性布局。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成果。美国显然忽视了这一点,以为仅凭一纸限制就能封锁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结果却激发了中国更强的自主创新意志和系统性的工程能力。 除了贸易和产业,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上的误判同样明显。过去几十年,美国主导的金融和产业规则在全球运行得相当顺利。但随着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这套体系开始面临挑战,美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依然固守旧有的思维方式,结果越走越窄。与此同时,美国推出了友岸外包政策,企图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与美国政治立场一致的国家。然而,这些友岸国家并不能完全承接大规模的制造任务,缺乏技术、配套和基础设施。 反观中国,尽管面临脱钩压力,仍然通过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合作,进一步稳固了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同时,美国对美元霸权的信心也过于乐观,尽管美元仍然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结算方式。中国推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和数字货币试用,正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中国并未公开挑战美元的地位,但客观上却在推动一个更加多极化、去中心化的金融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全球化视角,依然建立在控制基础上,而中国则更注重互联互通和利益共享,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区域贸易协议等方式,构建以合作为基础的全球发展网络。这种差异让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逐渐被削弱。总的来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实质上是路径依赖的结果。美国过于依赖传统的强势工具和既有的成功经验,低估了中国的发展方式。现实证明,中国并非一个可以轻易限制的对象,而是一个具备强大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的大国。如果美国继续沿着旧有路径走下去,那么它只会不断错失调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