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素有“聪明资金”之称,其买卖动向往往被市场视为风向标,随着A股三季报披露完毕,外资持仓格局也逐渐清晰。
在A股市场,外资主要包括通过陆股通进入的北向资金,以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3554家A股公司获外资持股,合计持股1161亿股,较二季度末减少166亿股,但受市场整体走强推动,总市值仍达2.73万亿元,较上季度末上涨12.4%。其中,北向资金持股占比逾九成。
行业层面,电子、化工、汽车等成长板块获外资集中加仓,增持分别达到19.6亿股、5.04亿股和3.62亿股,电子行业持股市值增幅超千亿元;银行、建筑装饰、非银金融等传统板块遭遇阶段性减持。机构层面,摩根士丹利、高盛亚洲、法国巴黎银行、UBS及美林远东等头部外资大幅加仓,增幅均超15%,其中摩根士丹利持仓增幅高达33.1%。
三季度外资机构布局A股呈现何种变化?哪些行业、哪些个股受青睐?哪些遭大幅减持?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基于三季度外资持仓数据进行梳理,呈现外资布局的“变”与“不变”。
估值修复推动科技制造走强
电子、汽车、化工成外资加仓主力
Wind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外资合计持有A股1161亿股,较上季度末减少166亿股。随着A股整体上行,三季度末总市值为2.73万亿元,较上季度末上涨12.4%。其中,陆股通(北向资金)持股1073亿股,占比超过九成,总市值约为2.58万亿元;QFII/RQFII持股87.6亿股,总市值约1504亿元。
这并非外资持股的全部资金。根据央行披露数据,今年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3.54万亿元,连续四个月站上3万亿元,创下近32个月新高,外资整体加配A股趋势明显。
对比二季度末,电子、化工、汽车是外资增持股数最多的三个行业,增持股数19.6亿股、5.04亿股、3.62亿股,对应涨幅为12.8%、14.3%、30.0%。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比发现,电子、汽车、机械设备、医药生物仍是外资持仓总量前十的行业,在总量与增量上均表现突出,体现了外资对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的持续偏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季度外资重新增持了传媒行业,但由于此前减仓幅度较大,截至三季度末,较去年末仍下降19.5%,是增量排名前十的行业中唯一仍为净减持的行业。
从市值变化看,电子行业表现尤为亮眼,三季度外资持股市值增加1613.46亿元,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
外资加仓的板块普遍伴随估值修复或股价上涨。在持股数量增幅前十的行业中,有六个行业同时跻身市值增幅前十,其余四个行业在三季度末的市值也均较二季度末实现正增长。
增持的同时,部分行业也遭遇外资明显减仓。截至三季度末,外资在A股部分行业继续减仓,其中银行、建筑装饰、非银金融的减持规模居前,较二季度末分别减少 67.68亿股、22.54亿股和18.75亿股,降幅为23.6%、39.5%和19.7%。其中,建筑装饰行业减持比例最高,成为本季度外资撤出最明显的板块。
银行业仍是外资持股量最大的行业,但也是三季度减仓最重的行业。随着风险偏好上升,市场资金逐渐从高股息、防御型板块流向增长更快的科技与制造领域。同时,自2024年以来,银行板块累计涨幅已超过30%,部分外资选择落袋为安、兑现收益。
除银行外,被减持的传统行业如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非银金融仍位列外资持股总量前十。
截至三季度末,外资减持数量排名前十的行业中,有八个行业同时出现在持股市值缩水前十名单中。不过,受A股整体行情回暖影响,部分行业虽然遭减持,但市值仍出现上涨。例如,三季度外资对通信行业持股量减少了38.2%,其季末市值反而增长了48.2%,股价表现与外资流向出现背离。
尽管持股数量占外资总体的7.5%,QFII/RQFII持股变动依然反映出养老金、主权基金等长线机构外资的投资逻辑及策略,其动向与交易型的北向资金形成有益互补,对理解外资如何深度布局和看待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参考价值。
从持股数量变化看,截至三季度末,银行、非银金融、电子为QFII/RQFII前三大增持行业。其中,非银金融整体仓位较小,较二季度末增幅超过600%。三季度QFII/RQFII增持数量前十行业中,银行、建筑装饰、非银金融是外资整体减持最多的三个行业。
在北向资金等交易型外资兑现前期收益、调仓至成长板块时,主动型长期资金又开始在低估值、稳盈利的金融板块逐步增持,寻求中长期配置机会。一方面,外资在防御板块中寻找安全边际,另一方面,也在科技与制造等新兴行业中追逐增长弹性。
此外,QFII/RQFII还适当增持了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仓位,持股数量较上季度末增长361.1%。
此外,三季度,QFII/RQFII仅对五个行业进行了减持。其中,食品饮料成为减持数量最大的行业,较二季度末持仓数量下降22.7%。家用电器和钢铁行业分列其后,持仓较二季度末分别减少558万股和245万股。家电板块部分龙头企业前期股价表现强势,QFII/RQFII或选择阶段性减仓获利;钢铁板块则受周期性需求波动影响。
建材和国防军工行业虽然在三季度被小幅减仓,分别下降0.1%和5.0%,但与去年年末相比显著净增,年内持仓增幅分别达到30.75%和104.7%。
整体来看,三季度外资对A股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QFII/RQFII总体持股占比变化不大,通过增减持在板块间进行再平衡,一方面增持电子、非银金融、汽车等与制造业升级、资本市场深化相关的板块;另一方面,对食品饮料、家电等传统消费行业进行阶段性减仓。
此外,长期资金QFII/RQFII与北向资金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也反映出外资对短期市场波动保持谨慎。
头部外资加仓路径清晰 科技制造取代消费金融
从头部外资机构的持仓变动来看,摩根士丹利、高盛亚洲、法国巴黎银行、UBS、美林远东等机构均在三季度大幅增加A股持仓,增幅均超过15%,其中摩根士丹利国际持仓增幅约三成,达到33.1%,排位由二季度末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高盛亚洲、美林远东增持幅度也均超过20%。
与二季度末相比,华侨银行进入持有A股的外资机构前十。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持股数量下降97.6%,从第4位降至第26位。
从机构所持的个股来看,三季度外资前十大机构持仓A股的结构较二季度出现明显的集中化与结构性调整。宁德时代稳居外资核心重仓标的,出现在所有前十机构的持股前三名中,其在高盛亚洲、法国巴黎银行、UBS、摩根大通香港的持股排名中进一步上升。贵州茅台与美的集团作为传统优质蓝筹,位列多家银行系机构重仓股前两位。
与二季度相比,三季度前十大外资机构的科技股、制造股布局比重显著上升,多家机构将原本的消费与金融股替换为半导体、新能源及资源类龙头。例如,花旗银行第二、第三大持有股,从贵州茅台、招商银行替换为北方华创和阳光电源,加仓高端制造与能源科技板块;美林远东第二、第三大股票换为紫金矿业和洛阳钼业,体现了外资对资源周期品重新配置。
招商银行仍是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银行的重要持股标的,但其三季度末在摩根大通持仓量从首位跌至第三,让位于宁德时代和寒武纪。
整体来看,三季度外资的持仓结构从消费与金融主导,逐渐转向新能源、科技制造与资源板块并重。外资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方向的信心在增强,但投资策略更加趋于理性。
个股层面,三季度外资持A股个股数量为3554家,较二季度的3773家减少219家。京东方A是外资持股数最多的个股,前十大外资持仓最多的公司中有7家是银行股,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居二三位;此外,紫金矿业居第六位、三一重工居第九位。
从持股市值来看,外资持有宁德时代6.6亿股,三季度末市值为2656.59亿元,远超其余持有个股的市值。与二季度末相比,外资持有宁德时代股票数增长8.9%,市值增幅达74.2%。北方华创表现同样亮眼,外资持股数量环比增长近70%,市值上升135%,成为外资持有前十大市值个股中加仓力度最大的科技股。
传统白马与金融权重股普遍遭遇减持。与二季度末相比,三季度末贵州茅台、美的集团、招商银行、长江电力的外资持股数量分别下降16.2%、4.0%、18.1%、29.1%。市值降幅更为明显,招商银行市值环比下滑近四分之一,长江电力跌幅超过三成。
部分优质蓝筹仍保持稳定配置,宁波银行、汇川技术分别实现2%左右的持股增长。汇川技术凭借电气自动化领域的高景气度,市值较二季度末上升32.5%,成为制造业龙头中的韧性标的。
三季度,外资在新能源、半导体、制造业等成长板块持续加仓,同时对传统蓝筹和金融板块阶段性减持,长期资金和交易型资金出现分化。
从国际资本动向来看,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正显著回升。美国银行在近期报告中表示,超过90%的投资者“明确愿意增加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敞口,这是自2021年初中国股市达到顶峰以来的最高水平”,其对人形机器人、生物技术及新消费公司等领域的兴趣尤为突出。
同时,美国科技股估值已处于高位,一旦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减弱,黄金和中国市场将成为对冲风险的有效工具。外资正持续聚焦中国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板块,以捕捉潜在的更高回报与成长机遇。
统筹:任娇
记者:董怡楠
设计:任婉晴
校对: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