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突袭百度,曝秘密立项做千问APP,全面对标ChatGPT
创始人
2025-11-13 23:50:15
0

在百度(09888.HK)世界大会2025这一天,阿里巴巴(09988.HK,以下简称“阿里”)闷声甩出一张“新牌”。

时代财经获悉,阿里已秘密启动“千问”项目,基于Qwen最强模型打造一款同名个人AI助手——千问APP,全面对标ChatGPT。

过去更聚焦B端市场的千问业务转战C端,此举或被视为阿里撬动C端AI变现的关键落子。消息曝光后,阿里港股午后快速拉升,涨幅一度超4%,扭转早盘下跌近2%的颓势,截至当天收盘涨3.32%,报162港元/股。不过,阿里方面对此消息暂无回应。

图源:图虫创意

另一边,百度在自家年度AI盛会上发布了原生全模态大模型文心5.0、全新一代昆仑芯,同时提出用AI重构业务,百度搜索全面AI化、GenFlow升级至3.0等。截至发稿,百度当日收盘跌0.08%,报126.2港元/股。

如今,AI已越过“谁家参数更大”的炫技阶段,真正的深水博弈是,谁先绑定真实用户、谁就能定义下一代交互范式。当大模型不再稀缺,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场景的精准落地与用户的长期留存之中。

从To B到To C?

在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在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外,还将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布局就是当时宣布的额外的AI基础设施投入的一部分。在过去几个月里,吴泳铭已从各部门调集了超过100名开发人员投入到这次千问APP的打造中。

据悉,千问APP的目标是打造个人AI助手,并且全面对标ChatGPT。在未来几个月内,阿里巴巴将在该应用中逐步增加智能体AI(agentic-AI)功能,以支持包括主要淘宝市场在内的平台上的购物功能。最终让千问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AI智能体。

智能体是今年AI的核心落地方向和战略焦点,阿里巴巴也多次对外提到在智能体领域的布局进展。

“智能体就是围绕用户不同需求,做的定制化服务,既可以是C端,也可以是B端。”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张书乐认为,较之单一通过问答方式获得AI深度思考的信息,智能体能够更进一步达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通过更多用户参与制作智能体,进一步开发AI的潜能。因此,推动智能体,就是将千问变成一个平台,生出各种触手去完成各种任务,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大脑。

更重要的是,阿里希望借此实现商业化的闭环。据上述消息人士称,千问应用目前将对用户保持免费。但建立用户基础后,将有助于未来阿里巴巴对消费者的服务进行收费。除了收入外,千问还将为移动用户创建一个一站式商店,这也可以让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擦亮品牌。并且,阿里计划之后通过千问的海外版本向全球扩张。

在分析阿里此举背后的动机时,多位行业分析师提到了DeepSeek带来的影响。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时代财经,DeepSeek等对手以极致性价比撕开C端市场,迫使技术领先的阿里不得不下场防御。阿里核心焦虑在于,若不掌控C端入口,阿里多年积累的B端模型优势恐将失去流量支点,沦为管道化的"幕后英雄"。

在张书乐看来,To B和To C只是不同时段的战略选择,阿里用千问去探索C端,也是迎合年初DeepSeek带来的C端科普浪潮,并用其来展示自身AI肌肉,也可以为打开B端市场创造一定的氛围。千问APP依然是一个科普者,而千问本身则可以是B端的企业级定制版,前者承接普通业务,免费;后者承接企业业务,付费,并不冲突。

然而,在阿里内部,已经有了To C的战略部署——夸克。今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升级为“AI超级框”的“新夸克”,同时进行的是组织架构的调整,夸克负责人吴嘉也从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升级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夸克CEO,并直接向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汇报。一系列动作背后释放的信号是,阿里准备将AI To C的战略重心押注在夸克。

此时千问进军To C,是否会与夸克形成内部竞争?

张孝荣对此也有此担忧,他认为千问APP和夸克两者的用户重叠度高,当两个团队争抢同一批算法工程师、算力资源和预装渠道时,所谓的战略协同可能异化为内部消耗。千问是技术派理想主义,夸克是业务派现实主义,这非常考验管理智慧。

“内部赛马本身并无不可。”张书乐说,夸克集网盘、搜索、AI一体,定位较为模糊。不如专门推出一个纯粹的AI助手,常驻用户手机,专注各种AI功能拓展和推动创作者开发智能体,反而更好地展示出阿里在AI上是用心且专业,而不是在自己既有应用中提供一个AI插件。

竞争的锚点

聚焦C端的“千问APP”,正是阿里将其全栈技术能力,通过“应用”这个触点与亿万用户连接的关键尝试。而这背后,是阿里对AI终极路径的判断。

在今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吴泳铭判断AGI(通用人工智能)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仅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ASI(超级人工智能)。

实现该目标通过三步走:“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能够“超越人”。

在吴泳铭眼里,Token是未来的电,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大模型则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因此,阿里既要造芯建云,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不断加大投入;又接连公布了七款大模型技术产品,覆盖语言、语音、视觉、多模态、代码等模型领域;如今,阿里把“操作系统”上的“APP服务”也提上了日程。如吴泳铭所说,其战略路径是“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

图源:企业供图

相比阿里追求的是“面面俱到”。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则更关心“如何让AI跟我们要做的每一项任务,都能进行有机的结合,让AI成为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原生推动力。”

他在百度世界大会2025上表示,目前行业正跨越一个全新临界点,从“智能涌现”走向“效果涌现”,智能将成为每个企业的增长引擎、每个人的创造力引擎。

李彦宏称,AI行业正从不健康的正金字塔型的结构向健康的倒金字塔形结构的转变。“此前,(在正金字塔结构下)最底层的芯片层拿到了大部分价值。”李彦宏指出,“倒金字塔结构下,芯片厂商不管赚多少钱,芯片之上的模型都能够赚到10倍的价值,基于模型开发的应用,能够创造100倍的价值。”

李彦宏对于AI应用的重视可见一斑。不过,即使如此,百度在硬件上的布局仍不会松懈。李彦宏发布了新一代昆仑芯和超节点产品天池,天池256超节点与天池512超节点将于明年正式上市,单个天池512超节点就能完成万亿参数模型训练。

无论是阿里利用“千问”切入C端,还是百度加固其“芯片+模型+搜索”的护城河,巨头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指向一个行业之问:在AI的深水区,竞争的锚点究竟应该定在哪里?

在张孝荣看来,从今天的动态来看,两家大厂都是从“底层技术炫技”转向“应用落地求生”。“但当所有玩家都在标榜‘应用生态’时,正是暴露了行业底层创新进入平台期的尴尬现状。百度重构搜索、阿里推千问APP,本质都是在既有业务基础上做增量改进,而非真正的范式革命。这种趋同竞争或将导致行业陷入新一轮烧钱战,而非推动技术实质性突破。”

张书乐也认为,目前大厂的AI锚点其实并没有真正定位好,所有参与者都在探索中攻击前进,毕竟当下AI所能达成的功能依然有限,无论是大模型、芯片又或是具身智能,都是AI走向成熟的奇观,如同大脑、神经和躯干这样的组合,但如何将其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让其“成人”,还有相当距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